这事得从吴伯凡在喜马拉雅的某期音频节目说起。
这期节目提到某次手机市场调查显示,苹果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有率并不是他想像中的第一位,"竟然"是小米华为Vivo Oppo。
在他的印象里,周边的大多数人都是用的苹果手机,无论是Iphone 5,还是 Iphone 6,总而言之都是苹果。
所以,这个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如果你是一位手拿星巴克咖啡用苹果电脑手机每天听"罗辑思维"的白骨精,你吃惊吗?
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全世界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交什么样的朋友,你的圈子里就是什么样的人,你能触及到的所有信息,价值观人生观都是构建在这些人这些朋友之上。
但是,这是你真正想看到的全部世界吗?
你朋友圈只有新榜、36氪的融资创业故事,还是咪蒙、新世相那样的心灵鸡汤?
没有黄段子,养生知识和伪装传销,或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言论“不转不是中国人”?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朋友圈从来都不是什么新事物,所谓圈子,现在叫社群。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没有圈层的这个背景,听起来更像是个笑话。
但是,哪里有社交,哪里就有“伪装”。
你看到的真的是你看到的吗?
朋友圈即全世界,而这个世界还是一个伪装的世界。
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
你所展示的只是你最好的,或者你希望特定对象看到的部分。
人生一出戏,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信息茧房与监狱围墙
艾瑞的数据显示,80%的用户选择从朋友圈里阅读内容,这意味着朋友的分享决定了大多数用户的阅读和获得知识的覆盖面。
有个词叫“信息茧房”,看下百度词条是怎么解释的:
信息茧房--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如果信息茧房这个词充满了学术的酸气,那来看看尼采他老人家说的: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你订阅的公众号是这所监狱的围墙。
你的朋友圈是这所监狱的围墙。
你关注的微博是这所监狱的围墙。
你看到的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只在你的圈子里刷屏。
你看不到这世界还有很多在看《快手》,这傻x内容也算新媒体?这玩意也能火?几百万次播放?
你看到希拉里受到媒体娱乐界精英欢迎,却看不到特朗普受到更多草根大众的欢迎?
你看到所谓价值投资者在媒体大雅之堂呼风唤雨,却看不到各类股评家们在微博上操纵韭菜风生水起闷声发大财?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你只看到《权力的游戏》和《纸牌屋》,却看不到城郊结合部荒诞而离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生活?
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小世界。
互联网不是精英的互联网,是普罗大众贩夫走卒的互联网,看看微博是如何从精英们的发声平台,到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打造网红经济,焕发第二春的?
那些无比聪明的新闻类app
再来看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每天凭借着先进的机器算法,不断投食(内容)给嗷嗷待脯的受众。
算法的基本逻辑就是,依靠过去你读过什么文章,点赞评论过什么文章,来推测你的兴趣,从而达到越来越精准的推荐。
读的文章越多,算法越精准,越来越了解你,甚至比你爸你妈你老婆你自己还了解你。。。某天你在一个知名的算法型新闻类APP上,出于好奇点击了一条平台推送的强奸类犯罪新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平台会每天不断地向你推送各种不同的强奸类新闻资讯,算法越来越聪明。。
自己的亲身例子,多年以前曾经代表公司为同事父亲过世定了个花圈,从此我的某宝里便经常出现花圈的影子,好长一段时间后通过在某宝上购买其他的东西不断刷新,这才消停。
马老师您点过吗?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人生几大境界: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有点拗口,连键盘都自己扭曲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的恐怕是把最后两项尽量减小,尤其是最后一项。
扪心仔细盘算一下:你有多久没有接触到新鲜的信息,处于边界之外的信息了。
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些事:
利用搜索引擎主动搜索答案,而非机器算法给你喂食,百度也会作恶,但是还有谷歌
结交三教九流社会各阶层的朋友,加个朋友圈,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理发的Tony,送快递的小王,做贷款的老王,看看各路营生,满满的好处
新生事物,别急着否定,让子弹再飞一会,共享单车会像滴滴一样火吗?别着急,让时间去验证。
做新媒体的,自我感觉会火的文章,拿给大街上的路人看看会不会被点赞。
创业的,看看自己所谓的需求是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伪需求。
做社群的,看看别的人社群怎么玩,“原来还可以这样!”
作者:梁文斌 个人微信: wenbin-ar
来源:卢松松博客,欢迎分享,(QQ/微信:***)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