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服务器关键技术
ARM+DSP双核构架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处理芯片,包括TI的达芬奇系列和海思的3510系列都采用了ARM+DSP的双核架构。在这个架构中,ARM是芯片的主控处理器,负责控制芯片各个模块的工作以及运行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应用软件等;DSP系统主要负责视音频编解码业务处理,通过处理器配合视频编解码模块共同完成音视频的编解码。
H.264视频压缩算法
H.264是由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联合组建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提出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部分。H.264使图像压缩技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能够在较低带宽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传输,该优点非常适合国内运营商用户量大、接入网/骨干网带宽相对有限的状况。在同等的画质下,H.264比上一代编码标准MPEG-2平均节约64%的传输码流,而比MPEG-4 ASP要平均节约39%的传输码流。国内普遍采用的MPEG-4编码技术在3Mbps的带宽下尚达不到标清的图像质量,而H.264编码技术可以在2M带宽下提供要求的图像效果。因而运营商希望引入更先进的H.264编码技术,在有限的带宽资源下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服务器已经支持了H.264压缩算法,H.264正在逐步取代MPEG-4,成为安防行业的主流算法。
G.726音频压缩算法
G.726是ITU-T定义的音频编码算法。它是1990年CCITT(ITU前身)在G.721和G.723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4:1的较高压缩比。
视频服务器常用见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病:海量的视频数据占用了昂贵的存储资源,往往这些视频数据的利用率不高。常规的做法是安排专人定时调看录像排查问题,费时费力收效不高,很难做到真正的“技防”。MABTEX等一些企业率先推出了支持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前端网络设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围墙”、进入区域事件检测、遗留物体检测、出现事件检测等一些非常有用的安防功能,可以在海量的视频数据中自动识别出符合预设特征的数据传回给管理终端,使得整个视频监控系统“大大瘦身”,降低了对网络带宽和终端存储设备的要求,提高了系统整体的性能,并且降低了系统造价。
同时,网络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网络连接速率(带宽)的限制,当视频服务器能够传输HD以上画质的图像时,对上行带宽的要求达到了1M左右,如果要传送更加清晰的图像,普通的ADSL传输已经不能够满足需求。D-LINK等一些厂商适时推出的带存储功能的视频服务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前端存储,既可以7×24小时地保存所需要的高清视频数据,又不必担心受到网络拥堵的影响,通过对USB、SD卡、IDE/SATA硬盘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视频服务器的竞争力。通过终端软件的功能,新型的视频服务器还可以自动选择网络空闲的时候上传前端存储的录像资料,这一人性化的功能设定,在不增加任何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现有的IP视频监控系统的性能,使得IP视频监控系统相对于传统模拟监控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安防行业发展一片大好前景之下,行业人士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阻碍视频服务器厂商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点。
目前市场上的视频服务器兼容性差,各生产厂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技术上采取限制手段,不同品牌的设备很难在一个系统中同时使用,这样的做法从长期来看,是限制了自己品牌产品的竞争力。
各厂商开发的终端软件,功能不同、使用方法各异,缺乏针对客户的专业培训,往往使得用户摸不着头脑,同时软件接口的不规范使得各品牌设备兼容性几乎为零,甚至有些厂商连SDK包都不提供,不支持二次开发。这样在软件上制造的壁垒,使在实际项目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害了客户利益。
由于目前市场上大量的贴牌产品以及非法仿造产品,令客户防不胜防。硬件设备可以仿造,软件更可以拷贝。而原厂家为防止非法软拷贝,往往在软件上设置陷阱,用户选择视频服务器的同时也等于选择了买回去无法使用的产品,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视频服务器产品相对于其他视频监控产品,集成度高、组成复杂、硬件成本较高,出现故障时往往只能返厂修理,售后服务成本高,而且往往响应速度不能让客户满意。各厂商务必要在努力提高视频服务器新技术的同时,提高对原有产品的技术支持和相关升级服务,以让终端用户满意为最高原则,这样才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