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将生成一条读取内存的语句,即使从内存中读出来的数字没有任何应用(当然,假如编译器开了优化选项,则上面的语句将不会生成任何代码)。从这一点以及上面的c = a / b * 120.4f;语句中,都可以看出一点——变量是可以返回数字的而变量返回的数字就是按照变量的类型来解释变量对应内存中的内容所得到的数字。这句话也许不是那么轻易理解,在看过后面的类型转换一节后应该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为了将数据写入一块内存,使用赋值语句(即等号);要读取一块内存,书写标识内存的变量名。所以就可以这样书写:a = a + 3;
而如上的float a;语句,当还未对变量进行任何赋值操作时,a的值是什么?上帝才知道。当时的a的内容是什么(对于VC编译器,在开启了调试选项时,将会用0xCCCCCCCC填充这些未初始化内存),就用IEEE的real*4格式来解释它并得到相应的一个数字,也就是a的值。因此应在变量定义的时候就进行赋值(但是会有性能上的影响,不过很小),以初始化变量而防止出现莫名其妙的值,如:float a = 0.0f;。
赋值操作符
上面的a = a + 3;的意思就是让a的值增加3。在C++中,对于这种情况给出了一种简写方案,即前面的语句可以写成:a += 3;。应当注重这两条语句从逻辑上讲都是使变量a的值增3,但是它们实际是有区别的,后者可以被编译成优化的代码,因为其意思是使某一块内存的值增加一定数量,而前者是将一个数字写入到某块内存中。所以假如可能,应尽量使用后者,即a += 3;。这种语句可以让编译器进行一定的优化(但由于现在的编译器都非常智能,能够发现a = a + 3;是对一块内存的增值操作而不是一块内存的赋值操作,因此上面两条语句实际上可以认为完全相同,仅仅只具有简写的功能了)。
对于上面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在减法、乘法等二元非逻辑操作符(不是逻辑值操作符,即不能a &&= 3;)上,如:a *= 3; a -= 4; a = 34; a >>= 3;等。
除了上面的简写外,C++还提供了一种简写方式,即a++;,其逻辑上等同于a += 1;。同上,在电脑编程中,加一和减一是经常用到的,因此CPU专门提供了两条指令来进行加一和减一操作(转成汇编语言就是Inc和Dec),但速度比直接通过加法或减法指令来执行要快得多。为此C++中也就提供了“++”和“—”操作符来对应Inc和Dec。所以a++;虽然逻辑上和a = a + 1;等效,实际由于编译器可能做出的优化处理而不同,但还是如上,由于编译器的智能化,其是有可能看出a = a + 1;可以编译成Inc指令进而即使没有使用a++;却也依然可以得到优化的代码,这样a++;将只剩下简写的意义而已。
注重前面之所以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即char转成float),完全是因为“==”的缘故,其要求这么做。下面考虑“=”:short b = 3543; char a = b;。因为b的值是short类型,而“=”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将“=”右边的数字转成和左边一样,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内存的写入(简单地将右边数字返回的二进制数复制到左边的地址所表示的内存中)。因此a将为-41。但是上面是编译器按照“=”的要求自行进行了隐式转换,可能是由于程序员的疏忽而没有发现这个错误(以为b的值一定在-128到127的范围内),因此编译器将对上面的情况给出一个警告,说b的值可能被截断。为了消除编译器的疑虑,如下:char a = ( char )b;。这样称为显示类型转换,其告诉编译器——“我知道可能发生数据截断,但是我保证不会截断”。因此编译器将不再发出警告。但是如下:char a = ( char )3543;,由于编译器可以肯定3543一定会被截断而导致错误的返回值,因此编译器将给出警告,说明3543将被截断,而不管前面的类型转换操作符是否存在。
现在应该可以推出——15 + 15.0f;返回的是一个float类型的数字。因此假如如下:char a = 15 + 15.0f;,编译器将发出警告,说数据可能被截断。因此改成如下:char a = ( char )15 + 15.0f;,但类型转换操作符“()”的优先级比“+”高,结果就是15先被转换为char然后再由于“+”的要求而被隐式转成float,最后返回float给“=”而导致编译器依旧发出警告。为此,就需要提高“+”的优先级,如下:char a = ( char )( 15 + 15.0f );就没事了(或char( 15 + 15.0f )),其表示我保证15 + 15.0f不会导致数据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