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集成的新方向: SOI什么是"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是英文词语"Service-Oriented Integration"的中文翻译,简称 SOI。 它可以定义为:在"以服务为中心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中,通过服务的交互来集成各企业的 IT 资源,如分布的应用或者数据,帮助企业 IT 部门将已有但老旧而不灵活的系统集成起来,释放其中功能或数据为可重用的服务与业务流程。为什么需要"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企业集成的推动因素。推动"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的因素,来自商务和技术两个方面。从商务的角度,今天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努力适应越来越强的竞争和越来越快的变化,这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型要变得灵活以快速应变,也就是随需应变。在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型变得灵活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将业务流程不断地自动化,然后跨部门横向集成它们,并且治理和优化它们,这意味着支撑这些流程的技术基础,即 IT 应用和数据资源等,需要在企业范围内集成。所以,业务灵活应变的能力是 SOI 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技术方面,IT 部门面临着业务部门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就是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但要做得更快、更好,这迫使 IT 部门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重用已有应用的功能和数据资源,来支持新应用的开发。但这种重用面临着如何将高度异构、分布的各个应用集成起来的难题,SOI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在 SOI 中,首先各个应用的功能被封装为基于标准来描述和供访问的服务;其次,借助于 SOI 的通用连接能力,这些来自不同应用的服务,不需要关心对方的位置和实现技术,以松散耦合的方式相互交互来完成集成,所以只要服务的接口描述不变,服务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双方可以自由发生变化而互不影响;最后,通过服务组合,服务可以按不同的方式来组合成为不同的业务流程。当某个业务流程发生变化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调整组装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变化。总之,这种通过重用粗粒度服务而不是在底层编程来开发新应用以满足业务新需求的方法,使得 IT 组织能够以更少的投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来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可以灵活应变的重用方式,是 SOI 的另一个驱动因素。集成解决方案的发展沿革。集成企业应用的方法各种各样,初级一点的借助于简单的机制如应用编程接口,管道、共享目录和文件,或者某些传输协议如 FTP 来交换数据和互操作;高级一点的则使用各种消息中间件来提供消息的传输、转换、合并、路由和分发、事件的发布和订阅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如 CORBA,COM 等,也有较广的使用。在初期实践中,应用之间的连接拓扑大多数情况下是点对点的,硬编码的,所使用的协议是非标准的,功能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是紧耦合的,功能的粒度通常较细,数据的表示也不统一。随着集成复杂度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开始出现一些从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成模式,如消息中枢(Message Backbone)、信息总线、应用集成中心(Application Integration Hub),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治理集成的复杂性,但都或多或少地尝试提供一个集成基础设施来简化应用之间日趋复杂的连接拓扑,提供异构数据和功能访问方式之间的转换,甚至提供一致的数据和功能表示与访问方式。通过元数据和应用相关的领域知识,这些集成基础实施提供了很多中介和转换的机制与模式来实现高级的功能,如路由、动态选择等能力。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如 xml 和 Web Service,被广为接受,这给应用集成带来了新的发展。企业应用架构的风格开始朝着以服务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而企业应用集成也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服务的描述和访问基于开放一致的标准(如 WSDL),连接应用的基础设施继续了过去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支持开放标准,来提供通用的连接服务,包括基本的服务如消息传输、转换,事件的发布和订阅,服务的中介(选择、路由),和高级的服务如安全、事务、服务质量,以及可治理性,来使得服务在一个标准、开放、可靠、安全、可治理、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环境下,以松散耦合的方式相互交户,根据需求动态地进行企业应用集成,达成非常高程度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重用能力。SOI 是对现有集成技术与实践的总结和标准化。SOI 的好处。SOI 继续和发展了传统的 EAI,比较而言,SOI 的好处在于:
渐进式集成 - 在 SOI 中,通过将若干已有系统的相关功能转化为服务来进行集成。随着这些项目的进行,可重用的服务越来越多,最终,新的集成需求将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已有的服务来完成。所以,我们可以从当前重要的集成需求开始来封装已有系统的功能和开发必要的新服务,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地扩展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集成。更重要的是,由于服务的灵活性,即使已有系统迁移到新的技术平台,甚至是被替代,都不会影响到依靠于这个应用所提供功能的那些应用,从而保证了集成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得业务灵活性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意味着从传统规模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专有技术,转向小步快跑、见效迅速、风险低、基于标准的集成方式。这对于如今面对业务需求快速变化的 IT 机构来说,SOI 在投入和工程方面的好处,是非常吸引人的。
2. SOI解决方案2.1. SOI解决方案的要素通常,完整的SOI 解决方案包括如下要素:
代表应用的功能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提供连接服务的基础设施即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连接已有应用的连接器(Connector)和适配器(Adapter);
元数据及其治理如服务描述和服务注册治理(Service Registry)等;
将服务组合成业务流程的引擎如 BPEL4WS 引擎;
业务流程治理和业务绩效治理的部分;
一个基于标准的编程模型以及支持它的建模、开发和组装、测试、部署和治理的端到端工具环境;
IBM的 Websphere 业务集成参考架构(见图1,以下称参考架构)是典型的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集成架构,本文接下来的讨论都将以此参考架构为背景进行。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集成采用"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的方法规划企业集成中的各种架构元素,同时从服务视角规划每种架构元素提供的服务,以及服务如何被组合在一起完成某种类型的集成。这里架构元素提供的服务既包括狭义的服务(WSDL描述),也包括广义的服务(某种能力)。从服务为中心的视角看来,企业集成的架构按图1所示的方式划分为六大类:
业务逻辑服务(Business Logic Service):包括用于实现业务逻辑的服务,和执行业务逻辑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业务应用服务(Business Application Service)、业务伙伴服务(Partner Service)以及应用和信息资产(Application and Information asset)。
QQRead.com 推出数据恢复指南教程 数据恢复指南教程 数据恢复故障解析 常用数据恢复方案 硬盘数据恢复教程 数据保护方法 数据恢复软件 专业数据恢复服务指南 1. 企业集成的新方向: SOI什么是"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是英文词语"Service-Oriented Integration"的中文翻译,简称 SOI。 它可以定义为:在"以服务为中心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中,通过服务的交互来集成各企业的 IT 资源,如分布的应用或者数据,帮助企业 IT 部门将已有但老旧而不灵活的系统集成起来,释放其中功能或数据为可重用的服务与业务流程。为什么需要"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企业集成的推动因素。推动"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的因素,来自商务和技术两个方面。从商务的角度,今天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努力适应越来越强的竞争和越来越快的变化,这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型要变得灵活以快速应变,也就是随需应变。在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型变得灵活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将业务流程不断地自动化,然后跨部门横向集成它们,并且治理和优化它们,这意味着支撑这些流程的技术基础,即 IT 应用和数据资源等,需要在企业范围内集成。所以,业务灵活应变的能力是 SOI 的驱动因素之一。在技术方面,IT 部门面临着业务部门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就是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但要做得更快、更好,这迫使 IT 部门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重用已有应用的功能和数据资源,来支持新应用的开发。但这种重用面临着如何将高度异构、分布的各个应用集成起来的难题,SOI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在 SOI 中,首先各个应用的功能被封装为基于标准来描述和供访问的服务;其次,借助于 SOI 的通用连接能力,这些来自不同应用的服务,不需要关心对方的位置和实现技术,以松散耦合的方式相互交互来完成集成,所以只要服务的接口描述不变,服务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双方可以自由发生变化而互不影响;最后,通过服务组合,服务可以按不同的方式来组合成为不同的业务流程。当某个业务流程发生变化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调整组装服务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变化。总之,这种通过重用粗粒度服务而不是在底层编程来开发新应用以满足业务新需求的方法,使得 IT 组织能够以更少的投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来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可以灵活应变的重用方式,是 SOI 的另一个驱动因素。集成解决方案的发展沿革。集成企业应用的方法各种各样,初级一点的借助于简单的机制如应用编程接口,管道、共享目录和文件,或者某些传输协议如 FTP 来交换数据和互操作;高级一点的则使用各种消息中间件来提供消息的传输、转换、合并、路由和分发、事件的发布和订阅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如 CORBA,COM 等,也有较广的使用。在初期实践中,应用之间的连接拓扑大多数情况下是点对点的,硬编码的,所使用的协议是非标准的,功能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是紧耦合的,功能的粒度通常较细,数据的表示也不统一。随着集成复杂度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开始出现一些从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成模式,如消息中枢(Message Backbone)、信息总线、应用集成中心(Application Integration Hub),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治理集成的复杂性,但都或多或少地尝试提供一个集成基础设施来简化应用之间日趋复杂的连接拓扑,提供异构数据和功能访问方式之间的转换,甚至提供一致的数据和功能表示与访问方式。通过元数据和应用相关的领域知识,这些集成基础实施提供了很多中介和转换的机制与模式来实现高级的功能,如路由、动态选择等能力。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相关技术和标准,如 XML 和 Web Service,被广为接受,这给应用集成带来了新的发展。企业应用架构的风格开始朝着以服务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而企业应用集成也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服务的描述和访问基于开放一致的标准(如 WSDL),连接应用的基础设施继续了过去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支持开放标准,来提供通用的连接服务,包括基本的服务如消息传输、转换,事件的发布和订阅,服务的中介(选择、路由),和高级的服务如安全、事务、服务质量,以及可治理性,来使得服务在一个标准、开放、可靠、安全、可治理、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环境下,以松散耦合的方式相互交户,根据需求动态地进行企业应用集成,达成非常高程度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重用能力。SOI 是对现有集成技术与实践的总结和标准化。 SOI 的好处。SOI 继续和发展了传统的 EAI,比较而言,SOI 的好处在于:
渐进式集成 - 在 SOI 中,通过将若干已有系统的相关功能转化为服务来进行集成。随着这些项目的进行,可重用的服务越来越多,最终,新的集成需求将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已有的服务来完成。所以,我们可以从当前重要的集成需求开始来封装已有系统的功能和开发必要的新服务,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地扩展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集成。更重要的是,由于服务的灵活性,即使已有系统迁移到新的技术平台,甚至是被替代,都不会影响到依靠于这个应用所提供功能的那些应用,从而保证了集成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得业务灵活性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也意味着从传统规模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专有技术,转向小步快跑、见效迅速、风险低、基于标准的集成方式。这对于如今面对业务需求快速变化的 IT 机构来说,SOI 在投入和工程方面的好处,是非常吸引人的。
2. SOI解决方案2.1. SOI解决方案的要素通常,完整的SOI 解决方案包括如下要素:
代表应用的功能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提供连接服务的基础设施即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连接已有应用的连接器(Connector)和适配器(Adapter);
元数据及其治理如服务描述和服务注册治理(Service Registry)等;
将服务组合成业务流程的引擎如 BPEL4WS 引擎;
业务流程治理和业务绩效治理的部分;
一个基于标准的编程模型以及支持它的建模、开发和组装、测试、部署和治理的端到端工具环境;
IBM的 Websphere 业务集成参考架构(见图1,以下称参考架构)是典型的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集成架构,本文接下来的讨论都将以此参考架构为背景进行。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集成采用"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的方法规划企业集成中的各种架构元素,同时从服务视角规划每种架构元素提供的服务,以及服务如何被组合在一起完成某种类型的集成。这里架构元素提供的服务既包括狭义的服务(WSDL描述),也包括广义的服务(某种能力)。从服务为中心的视角看来,企业集成的架构按图1所示的方式划分为六大类:
业务逻辑服务(Business Logic Service):包括用于实现业务逻辑的服务,和执行业务逻辑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业务应用服务(Business Application Service)、业务伙伴服务(Partner Service)以及应用和信息资产(Application and Information as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