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代码 public class Hell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i = 5 , j = 2; System.out.PRintln(i+j); System.out.println(i-j); System.out.println(i*j); System.out.println(i/j); } }
编译运行完上面的代码后会得到各条指令运行的结果:7,3,10,2 这就是java里面的加减乘除运算,为什么5除以2不等于2.5而等于2呢?这是因为这里做的是整数的四则运算,5除以2的结果是2,而余数为1,我们可以在上面的代码上加上一条指令System.out.println(i%j); 运行这个结果就会得到余数 1,这个 “%”执行的求余,或者叫取模。 想要得到5/2=2.5这个结果,我们需要改变对i和j的定义 把 int i = 5 , j=2; 改写成double i =5 , j = 2; 再编译运行一次,会得到如下的结果: 7.0 , 3.0 , 10.0 , 2.5. 可以看到结果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带小数点的,我们称之为浮点型常量。跟前面的例子一样,我们也使用了这样的定义方法 int i = 5,j = 2; Scanner s = new Scanner(System.in); 前面说过,我们在这里是定义了一个Scanner类型的引用变量,它指向一个Scanner对象,但是这里跟以前有点不一样(大概是java中仅有的几处不一样的地方了),我们定义了一个int型的变量i,然后把它的值赋成5(不是指向5),以后用到它的地方就相当于在用5做计算。int是我们常用到八种基本数据类型之一,它表示整数型。在JAVA中一共有八种基本数据类型,他们分别是 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 整型 其中byte、short、int、long都是表示整数的,只不过他们的取值范围不一样 byte的取值范围为-128~127,占用1个字节(-2的7次方到2的7次方-1) short的取值范围为-32768~32767,占用2个字节(-2的15次方到2的15次方-1) int的取值范围为(-2147483648~2147483647),占用4个字节(-2的31次方到2的31次方-1) long的取值范围为(-9223372036854774808~9223372036854774807),占用8个字节(-2的63次方到2的63次方-1) 可以看到byte和short的取值范围比较小,而long的取值范围太大,占用的空间多,基本上int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常的计算了,而且int也是使用的最多的整型类型了。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JAVA中出现了一个整数数字比如35,那么这个数字就是int型的,如果我们希望它是byte型的,可以在数据后加上大写的B:35B,表示它是byte型的,同样的35S表示short型,35L表示long型的,表示int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用加,但是如果要表示long型的,就一定要在数据后面加“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