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开发设计 > 正文

八大排序算法详解——堆排序

2019-11-10 17:38:52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基本思想

堆的定义

n个关键字序列kl,k2,…,kn称为堆,当且仅当该序列满足如下性质之一(简称堆性质):

ki≤k2i且ki≤k2i+1 或ki≥k2i且ki≥k2i+1(1≤i≤FLOOR(n/2))

若将此序列所存储的向量R[1..n]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则堆实质上是满足如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关键字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若 存在)结点的关键字。

小根堆: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小的。大根堆:根结点(亦称为堆顶)的关键字是堆里所有结点关键字中最大的。

我们可以选择大根堆或者小根堆中的任意一个来进行排序。

排序思想

用大根堆排序的基本思想:

先将初始文件R[1..n]建成一个大根堆,此堆为初始的无序区。再将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即堆顶)和无序区的最后一个记录R[n]交换,由此得 到新的无序区R[1..n-1]和有序区R[n],且满足R[1..n-1].keys≤R[n].key。由于交换后新的根R[1]可能违反堆性质,故应将当前无序区R[1..n-1]调整为堆。 然后再次将R[1..n-1]中关键字最大的记录R[1]和该区间的最后一个记录R[n-1]交换,由 此得到新的无序区R[1..n-2]和有序区R[n-1..n],且仍满足关系 R[1..n-2].keys≤R[n-1..n].keys,同样要将R[1..n-2]调整为堆。

算法实现

堆排序算法,java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abstract class Sorter { public abstract void sort(int[] array); } public class HeapSorter extends Sorter { public void sort(int[] array) { heapSort(array); } /** * <p>堆排序方法 * <p>基于大根堆的堆排序方法 */ PRivate void heapSort(int[] array) { Integer tmp; // 用于交换的暂存单元 buildHeap(array); // 执行初始建堆,并调整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 交换堆顶元素array[0]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array[array.length-1-i] tmp = array[0]; array[0] = array[array.length - 1 - i]; array[array.length - 1 - i] = tmp; // 每次交换堆顶元素和堆中最后一个元素之后,都要对堆进行调整 adjustHeap(array, 0, array.length - 1 - i); } } /** * 建堆方法 * 调整堆中0~array.length/2个结点,保持堆的性质 * */ private void buildHeap(int[] array) { // 求出当前堆中最后一个存在孩子结点的索引 int pos = (array.length - 1) / 2; // 从该结点结点开始,执行建堆操作 for (int i = pos; i >= 0; i--) { adjustHeap(array, i, array.length); // 在建堆过程中,及时调整堆中索引为i的结点 } } /** * <p> * 调整堆的方法 * * @param s 待调整结点的索引 * @param m 待调整堆的结点的数量(亦即:排除叶子结点) */ private void adjustHeap(int[] array, int s, int m) { Integer tmp = array[s]; // 当前待调整的结点 int i = 2 * s + 1; // 当前待调整结点的左孩子结点的索引(i+1为当前调整结点的右孩子结点的索引) while (i < m) { if (i + 1 < m && array[i] < array[i + 1]) { // 如果右孩子大于左孩子(找到比当前待调整结点大的孩子结点) i = i + 1; } if (array[s] < array[i]) { array[s] = array[i]; // 孩子结点大于当前待调整结点,将孩子结点放到当前待调整结点的位置上 s = i; // 重新设置待调整的下一个结点的索引 i = 2 * s + 1; } else { // 如果当前待调整结点大于它的左右孩子,则不需要调整,直接退出 break; } array[s] = tmp; // 当前待调整的结点放到比其大的孩子结点位置上 } } }

排序过程

假设待排序数组为array = {94,12,34,76,26,9,0,37,55,76,37,5,68,83,90,37,12,65,76,49},数组大小为20。

第一步:初始建堆首先执行的初始建堆(在建堆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堆)。过程如下:

求出当前堆中最后一个存在孩子结点的索引

这里,把数组array看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这样数组每个索引位置上的元素都对应到二叉树中的结点,如图所示:heapsort其中需要在这棵树中找到最后一个有孩子最大的一个结点的索引:pos = (array.length-1)/2 = (20-1)/2 = 9也就是索引为9的array[9] = 76,由后至前层次遍历,从array[9]一直到array[0],对初始堆进行调整。

对初始堆进行调整调整结点array[9] = 76:

先比较array[9] = 76的左右孩子:s = 9,i = 2*s+1 = 2*9 + 1 = 19,而i+1 = 19 + 1 = 20 > m = array.length-1 = 20 -1 = 19(array[9] = 76没有右孩子),只需要将array[9] = 76与array[i] = array[19] = 49比较,因为array[9] = 76>array[i] = array[19] = 49,则不需要交换array[9] = 76与array[i] = array[19] = 49,继续对下一个结点(也就是array[8] = 55)进行调整;

调整结点array[8] = 55:

先比较array[8] = 55的左右孩子:s = 8,i = 2*s+1 = 2*8 + 1 = 17,,而i+1 = 17 + 1 = 18 < m = array.length-1 = 20-1 = 19(array[8] = 55存在右孩子),左孩子array[i] = array[17] = 65小于右孩子array[i+1] = array[18] = 76,只需要将array[8] = 76与右孩子array[i+1] = array[18] = 76比较,因为array[8] = 55<array[i+1] = array[18] = 76,则需要交换array[8] = 55与array[i+1] = array[18] = 76,交换后如图所示:heapsort-1继续对下一个结点(也就是array[8] = 55)进行调整;

调整结点array[7] = 37:

显然,不需要交换;

调整结点array[6] = 0:

调整结果如图所示:heapsort-2

调整结点array[5] = 9:

调整结果如图所示:heapsort-3

调整结点array[4] = 26:

调整结果如图所示:heapsort-4

调整结点array[3] = 76:

显然,不需要交换。

调整结点array[2] = 34:

调整结果如图所示:heapsort-5

调整结点array[1] = 12:

调整结果如图所示:heapsort-6

调整结点array[0] = 94:

显然,不需要交换。

至此,对初始堆的调整完成。

第二步:第一次交换将堆顶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即array[0] = 94与最后一个元素array[19] = 49交换,如图所示:heapsort-7此时,数组为:array = {49,76,90,12,76,68,34,37,76,26,37,5,9,83,0,37,12,65,55,94}数组中最大的元素被交换到了数组的末尾,也就是array[19] = 94是最终排好序的固定位置。

第三步:调整堆过程同前面类似。……最后经过堆排序得到有序的数组。

算法分析

时间复杂度

堆排序的时间,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反复重建堆这两部分的时间开销构成。堆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lgn)。堆排序的平均性能较接近于最坏性能。由于建初始堆所需的比较次数较多,所以堆排序不适宜于记录数较少的文件。

空间复杂度

堆排序过程中,需要调整堆,交换待排序记录需要一个临时存储单元,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1)。

排序稳定性

堆排序是就地排序,它是不稳定的排序方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