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技术的出现为解决Internet困境带来了契机,IETF制定了经典的IPOA(Classic IP overATM),ATM论坛制定了局域网仿真和MPOA(MultiPRotocol over ATM),有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方案均不够理想。由于在早期的方案中,所采用的是叠加式(Overlay)模型。其优点是减少了ATM与IP的相互限制,有利于它们独立地发展并向未来的B-ISDN过渡;但缺点是IP技术和ATM技术不能有效地结合,无论是分组的封装效率、建链的时延、对组播的支持以及对QOS的支持都不理想。
在面向无连接的网络中,每个路由器通过分析分组头来独立地选择下一跳;而分组头中含有比需要用来判定下一跳多得多的信息。选择下一跳的工作可分两部分:将分组分成FECs和为FEC选择下一跳;在传统IP前传中,每个路由器对同一个FEC的每个分组都要进行分类和选择下一跳;而在MPLS中,对于一分组,只是在它进入网络时进行FEC分类,并分配一个相应的标记;网络中的LSR则不再需要对网络层头进行分析,直接根据标记进行处理。有些传统路由器在分析分组头时,不但决定分组的下一跳,而且要决定分组的业务类型(COS:Class of Service),以给予不同的服务规则。MPLS可以(但不是必须)利用标记来支持COS,此时标记用来代表FEC和COS的结合。MPLS可以支持任何网络层协议,但实际上,MPLS工作组仅考虑IP协议。
除了以上提到的,MPLS工作组对一些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涉及到。例如与其它许多已比较成熟的IP over ATM技术之间的互操作性等。总之,MPLS还是一项非常不成熟的技术,许多方面仍在进行标准化过程,仅有草案。到目前为止,在1999年3月通过了RFC2547(提出了一种ISP如何利用MPLS和BGP在主干网上为企业提供VPN的方案);1999年9月通过了RFC2682(提出一个实现VC合并的简单模型,并进行了初步性能分析)、FRC2702(给出了在MPLS中提供流量治理的要求)。对许多要害问题仅提出粗略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任何性能上的测试和验证;有些则还处于初步阶段,如:组播、路由跟踪(traceroute)、O&M、用于政策路由的直接路由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预计相应的标准要到2000年才能制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