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技术的较量:EDGE能否撼动CDMA1X?

2019-11-05 02:28:04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从技术演进角度来看,作为GPRS的一个增强型,EDGE与GPRS相比,它的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提高了三到四倍,但在实际运营中,其网络稳定性、误码率以及实际性能(速率和容量)等指标目前都未能达到理论值。那么,作为一枚与CDMA1X针锋相对的棋子,它的表现又如何呢?
  
  EDGE的特点
  
  EDGE主要是通过对空中接口的改进,使当前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获得更高的数据通信速率。EDGE空中接口主要参数见下表。
  
  现有的GSM网络主要采用GMSK调制技术。为增加无线接口的总速率,在EDGE中引入了一个能够提供高数据速率的调制方案,即八进制移相键控(8PSK)调制。协议中规定的8PSK的调制仍然能够符合GSM频谱框架,且每3个比特映射成一个符号,使得数据传输数率提高至GPRS的3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8PSK方式的服务将被相对静止的用户使用。当移动速度和时间分布超出EDGE的能力时,还是需要改而使用GMSK调制,此时的数据传输速率与原来GPRS的情况没有差别。
  
  EDGE通过多时隙操作来实现更高的比特率,并通过链路自适应和递增冗余来匹配链路质量。
  
  在链路自适应方式中,需要周期性地对链路质量进行估计,从而为下一个要传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以使用户的数据比特率达到最大。
  
  对付链路质量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递增冗余编码,它实际是一种隐性的链路自适应。在这种方式中,信息首次传送时,采用纠错能力较低的编码方式,假如接收端解码正确,则能得到比较高的信息码速率;假如解码失败,则在重传时增加编码冗余量,这个过程持续到解码正确为止。
  
  显然,EDGE编码冗余度的增加必将导致有效数据速率的降低和延时的增加,而且它的链路自适应不能像其他的3G系统(CDMA制式)那样能够快速跟踪信道的变化,这也使EDGE的实际传输能力大打折扣。
  
  性能比较
  在数据传输速率方面,EDGE和CDMA1X同属于只能提供中低速数据业务的技术,但CDMA1X传输性能更加稳定,平均业务速率为70-90Kbps。并且,EDGE的真实数据传送速率远低于473.6Kbps,平均速率只有40-60Kbps,对开展高速数据业务意义不大。在业务应用平台上,两者都支持WAP、java,而CDMA 1X还支持BREW。
  
  从手机的辐射来讲,CDMA手机信号是连续的,辐射强度远低于间断性、瞬间辐射强度大的EDGE手机,比较环保。CDMA本身是军用技术,有高度的保密算法保证通话和数据传输安全,而EDGE是原有GSM网络的改良,有可能会对未来在这之上的某些对安全要求高的无线数据业务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CDMA 1X采用软切换和更软切换,降低了掉话率,提高了话音质量,再加上它的编码和功率控制,使得用户的话音质量清楚,这些方面使得CDMA的话音质量和EDGE相比都有较大的提高。
  
  CDMA 1X占用的是全新的800M频段,频率资源丰富,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间覆盖和深度覆盖,这样在初期建网的时候,可以实现广覆盖、低容量的建网方式,待用户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继续扩容,从而实现运营商网络建设的滚动发展。而EDGE用的是GSM的900M频段。这在很多地区本来就很缺乏,且EDGE中每个用户占用比话音更多的频率资源,导致它的频率资源进一步的匮乏,从而限制了它的用户数量。
  
  结论分析
  用EDGE可以实现GPRS的平滑升级和过渡,但由于它采用的TDMA制式与中国移动最愿意选择的3G标准WCDMA不完全兼容,同时,与GPRS相比,EDGE的数据传输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现有的CDMA1X比较还有一些差距,对提升业务的意义不大。
  
  运营商可以简单地将EDGE加入GSM/GPRS的小区站点,然后假设EDGE的覆盖范围与GSM/GPRS的覆盖范围相同。但实际上,EDGE的链路预算比GSM低4dB-7dB。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在大的肓区增加基站,在小的肓区加入直放站。这在地理范围小的地区可能适用,但是假如盲区散布在运营商的整个市场或多个市场,增加基础设施和为EDGE创建单独的RF工程计划的成本会很快增加。
  
  由于EDGE仅在信道条件答应的情况下发送数据,质量不均的覆盖会降低数据速率。所以假如用户在信号较弱的地区,网络将会降低用户的数据速率,从而使网络不必在再重传丢失的数据包。30假如运营商的EDGE覆盖并不连续,用户会注重到数据吞吐量上的变化。
  
  因此,假如中国移动大规模投资建设EDGE,并不能如预想的那样提供令消费者满足的数据服务,而且很有可能面临建设投资尚未收回(甚至建设都没完成),又要重新投资建设WCDMA网络的两难境地。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