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关键(1)

2019-11-05 01:07:54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一)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二)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一)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二)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一)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二)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一)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二)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流量得到了迅猛增加,已逐渐成为网络业务的主流。然而,现有的传输网络是面向话音优化的,要让其高效地承载数据业务,势必需要开发新的技术。

为了传输数据业务,现有的传输网络采用四层结构的方式,如图1(a)所示:IP over ATM over SDH over WDM。其中IP层用于承载业务;ATM层用于集成多种业务,并为每种业务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SDH层用于细粒度的带宽分配,并为业务的传输提供可靠的保护机制;WDM层用于提供大容量的传输带宽。这种四层结构的传输方式虽然可保证数据业务的传输,但在使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四层结构方式存在"瓶颈"效应。在这种结构中,带宽的指配非常麻烦。不仅需要很长的人工配置时间,而且带宽的指配受限于每一层设备的可用带宽。即使绝大多数设备有空闲带宽可用,但任意一层的任意一个设备的带宽瓶颈,都可能限制整个网络的带宽或容量的扩充。同时,任何一层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其次是传输效率低下。由于ATM和SDH都有大量的帧头开销,直接影响到数据业务的传输效率。例如,对于一个10Gb/s的STM-16(净负荷容量为9.6Gb/s),采用四层结构承载IP业务时,大约有2.4 Gb/s的带宽要用于传输各种开销字节,实际传输的业务只有7.2Gb/s,传输效率只有75%,可见效率之低;第三,四层结构带宽颗粒度过多,功能重叠。四层结构的带宽分配采用四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即IP包、ATM信元、SDH帧、WDM波长,而实际使用时,完全不需要如此多的带宽颗粒。而在功能上,每一层都带有相邻层的功能,非凡是保护和恢复功能,每一层都有,造成十分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局面。总之,现有四层网络的结构已无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一)

  图1 IP over WDM网络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近几年迅速发展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已被证实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电网络中传输数据业务的技术。MPLS采用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可以实现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可以满足业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所以,采用MPLS的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完全可以在流量工程中取代ATM。同样,快速重新选路作为一种保护/恢复技术也完全可以取代SDH。由此可见,使用IP/MPLS控制平台提供的流量工程和快速重新选路,将使未来的传输网络完全可以跨过ATM和SDH两层(见图1(b)),直接实现IP over WDM。无疑,这种IP via MPLS over WDM的网络将是一个操作更简单、花费最低、最适合数据业务传输的网络。 

然而,MPLS究竟是一种位于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和第二层之间的2.5层技术,而WDM属于光层,是第一层物理层的技术。因此,要让MPLS跨过数据链路层直接作用于物理层,则必须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在此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ETF适时地推出了可用于光层的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GMPLS。

为了实现IP与WDM的无缝结合,GMPLS对MPLS标签进行了扩展,使得标签不但可以用来标记传统的数据包,还可以标记TDM时隙、光波长、光波长组、光纤等;为了充分利用WDM光网络的资源,满足未来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如VPN、光波长租用等),实现光网络的智能化,GMPLS还对信令和路由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了解决光网络中各种链路的治理问题,GMPLS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链路治理协议LMP(Link Management Protocol);为了保障光网络运营的可靠,GMPLS又对光网络的保护和恢复机制进行了改进。下面将对GMPLS的这些特点加以说明。

一、通用多协议标签

1.1 GMPLS接口

我们知道,MPLS通过在IP包头添加32bit的"shim"标签,可使原来面向无连接的IP传输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可极大加快IP包的转发速度。GMPLS则对标签进行了更大的扩展,将TDM时隙、光波长、光纤等也用标签进行统一标记,使得GMPLS不但可以支持IP数据包和ATM信元,而且可以支持面向话音的TDM网络和提供大容量传输带宽的WDM光网络,从而实现了IP数据交换、TDM电路交换(主要是SDH)和WDM光交换的归一化标记。

GMPLS定义了五种接口类型来实现以上的归一化标记,分别是:

(1)、分组交换接口PSC(Packet Switch Capable):进行分组交换。通过识别分组边界,根据分组头部的信息转发分组。例如MPLS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基于"shim"标签转发数据; 

(2)、第二层交换接口L2SC(Layer2 Switch Capable):进行信元交换。通过识别信元的边界,根据信元头部的信息转发信元。例如ATM LSR则基于ATM的VPI/VCI转发信元;

(3)、时隙交换接口TDMC(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apable):根据TDM时隙进行业务转发。典型如SDH的DXC设备的电接口,可根据时隙交换SDH帧; 

(4)、波长交换接口LSC(Lambda Switch Capable):根据承载业务的光波长或光波段转发业务。例如OXC设备是一种基于光波长级别的设备,可以基于光波长作出转发决定。更进一步还可以基于光波段作出转发决定。光波段交换是光波长交换的进一步扩展,它将一系列连续的光波长当作一个交换单元。使用光波段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单波长交换所带来的波形失真,减少设备的光开关数量,还可以使光波长之间的间隔减小。;

(5)、光纤交换接口FSC(Fiber Switch Capable):根据业务(光纤)在物理空间中的实际位置对其转发。例如OXC设备可对一根或多根光纤进行连接操作;

以上GMPLS五种接口类型的关系如图2所示。

GMPLS--IP与WDM无缝结合的要害(1)(图二)

图2 GMPLS五种接口类型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