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顺应潮流:网络安全产品技术发展趋势二

2019-11-04 23:46:18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新一代NP技术
  
  用CPU、ASIC还是NP,一直是大家不断争论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在能达到同样性能的情况下,优选CPU,其次是NP,然后是ASIC。目前很多厂商使用CPU+特定业务ASIC来实现高速处理,这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在性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选择NP是必然的做法。但不管是IBM,还是Intel的NP,一个主要问题是开发成本太高,微码的开发难度和进度都不是普通公司能够短期搞定的,而带来的维护成本和对客户的响应速度都是很大的问题。这两年推出的新一代网络业务NP,通过直接集成多个通用CPU在一个处理器中,既可以保证高性能,又能借助软件的灵活性处理高层业务数据。新一代NP直接支持C语言和标准协议栈,性能高达10G,是期望中的业务网关处理芯片。使用新一代NP技术的防火墙将会获得性能和功能上两全的保障。
  
  防火墙深包检测
  
  防火墙最初的功能就是进行访问控制、状态检测,以及地址转换功能。通过对报文网络层信息的检测,来实现在网络层上对报文的控制。比如,哪些用户可以访问哪些地址(访问控制),哪些流量可以从外网进入内网(状态检测),如何隐藏内部网络的地址(地址转换)。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高层协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也从多种协议并驾齐驱发展成少数应用协议成为主流。而针对这些协议,用户需要进行控制。比如,需要控制用户不能访问非法网址,带有恶意信息的报文不能进入内网。而这些功能,仅仅依靠传统防火墙技术实现的对网络层信息进行检查和判定,是不能实现的,需要检查报文中的更深层次的内容,于是发展出了深度检测技术。深度检测可以检测报文中的内容信息,从而实现URL过滤、FTP命令过滤、网页中ActiveX控件过滤等功能,达到控制应用内容的目的。集成深包检测的防火墙将会越来越多。通过深包检测对内容进行控制,而不仅仅是对网络层信息进行控制,使防火墙对智能攻击有了主动防护能力。
  
  应用状态检测
  
  安全领域中长期依靠、发挥最大作用的无非是状态防火墙,通过协议状态检测技术实现数据访问单向流动,从而有效的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攻击。而对服务器,采取暴露端口的形式。随着应用的增多和对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对这种开放端口的服务器同样需要保护,在网络层状态检查的基础上需要扩展到应用层的状态检查,从而对暴露在网络中的服务器进行保护。这种趋势会产生一系列的应用层安全网关,比如Web安全网关、语音安全网关等专用协议网关。当然,其网络位置不必是整个网络的出口,只要在保护资源的通路上即可。目前的专有过滤网关就是这一趋势的一个表现。这种技术在具体产品形态上表现为:防垃圾邮件网关——针对目前网络垃圾邮件泛滥的产品;应用防火墙——专门保护应用层安全的防火墙,其中的代表是Web应用防火墙。
  
  安全技术融合
  
  传统的网络层安全技术,如NAT、状态防火墙、VPN将不再作为专有设备,网络中路由器、交换机性能的提升和硬件构架的换代将直接提供网络层的安全功能,传统意义上的防火墙功能可以集成在路由器中。而另一方面,随着协议和接口的统一,防火墙也可以取代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位置。安全厂商或许会变化成网络设备厂商,网络设备厂商也能变为安全厂商,而由于积累的不同,网络设备厂商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现在的交换机成本和以前的Hub一样,但是抛弃了原来的交换芯片,使用新的硬件,不但提供交换,而且提供安全和业务特性,将来会直接把安全延伸到整个内部网络,彻底解决目前的内网安全问题。那么,传统的安全厂商如何发展?1、把自己融合进网络设备厂商。2、向安全的新领域—业务安全(而不是网络安全)进军。3、组建安全联盟,形成一个大的安全体系,自己成为其中一个基石。
  
  VPN功能集成
  
  从厂商的角度来说,希望一个环境中既使用VPN设备,又使用防火墙。但是,由于VPN设备对数据的隧道封装会导致防火墙设备上对VPN数据检测出现失准的现象,而同时维护两套配置策略也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减少重复处理,降低维护工作,提高防火墙的防护范围,直接在防火墙上集成VPN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ipSec VPN、SSL VPN、L2TP VPN直接通过防火墙来支持,应用效果提高,而且降低了用户的投入成本。
  
  防火墙技术在新的挑战下会继续向前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智能和主动防御功能。防火墙中各个功能的协调工作,以及和网络中其他硬件、软件组件的配合联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安全和主动防御。而这些,都需要安全厂商不断的创新。
  
  反间谍软件:摸索中前行
  
  与其他网络安全产品相比,反间谍软件可谓后起之秀,但它却是今年最刺眼的产品之一。
  
  对付间谍软件,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有一个清楚的标准来定义它,并以此作为准绳进行判定和查杀。但难点恰巧是这个标准很难定义。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任何在计算机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秘密搜集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发给幕后操纵者的软件都可以称之为间谍软件,但是,很多合法的广告软件实现的也是类似的功能,这使得界定起来非常困难。
  
  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传送信息的最终结果是否带有恶意来进行判定,但实际上,是否具有“恶意”,人类能够通过智力和直觉来判定,但要没有意识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区分,却难以实现。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厂家都有不同的方式,像赛门铁克所采取的“风险影响模型”,就是综合多种行为因素,包括能否让用户自由选择删除等,来判定是不是间谍软件。
  
  反间谍软件和防病毒类似,都需要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和专门的研究及响应机制,来跟踪新的间谍软件风险,并及时提供随威胁变化而变化的升级版本。虽然恶意软件与传统病毒存在区别,但是防范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保护客户电脑不受有害软件的侵扰。
  
  由于防病毒厂商能够迅速探测到全球爆发的威胁,在第一时间内发布计算机防护和恢复的安全更新,并且能够集中治理已部署解决方案,因此面对不断增长的间谍软件风险,防病毒厂商在提供长期全面解决方案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款好的反间谍软件工具,要给用户提供实时的保护。不仅应该能够检测尽可能多的间谍软件,毫无残留地消除“间谍”在系统每一个角落中留下的残渣余孽,避免死灰复燃,还应该安装和部署简便,可以方便地升级间谍软件特征表。好的反间谍工具应该提供迅捷明了的状态显示报告,可以让用户及时了解间谍软件给公司造成多大的损害,最大的风险和威胁在哪里。当然,在企业中,一个方便治理的中心控制台也是必不可少的。反间谍软件可见的发展趋势和防病毒软件类似,也是依靠行为识别技术实现主动防御。
  
  目前,“从什么位置阻挡间谍软件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有的厂商认为应当从桌面阻止,因为移动技术在企业内的大量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计算设备脱离了由网关所划定的安全疆域,假如用户在网关的保护之外感染了间谍软件,然后又再次接入网络,这台机器本身就成了协助“间谍”潜入的跳板。所以,先要保证每一个“内部成员”的可靠性。
  
  而另外一部分厂商则认为,桌面工具始终是被动防线,“更好的”间谍软件总会突破这道防线。因此,应该在网关处采取防护措施。
  
  当然,假如资金足够,企业应该采取多层次的防护措施来阻止间谍软件,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IDS:强调可用性
  
  “IDS会被IPS取代”、 “IDS要和防火墙联动”……这两年来,市场上关于IDS的技术观点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概念更多地是在炒作。
  
  长期以来,IDS的“漏报”和“误报”问题一直困扰着用户。加强攻击检测是减少“漏报”和“误报”现象的首要手段。过去,攻击检测是IDS的全部。而今天,它只是IDS的一个重要方面。IDS要实现全面关注网络健康,还应该能够做到帮助用户对检测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主动防御,最终提交给用户一份有意义的报告。
  
  在某些IDS产品中已经新增加了内容恢复和应用审计功能,能针对常用的多种应用协议,比如HTTP、FTP、SMTP、POP3、Telnet、NNTP、IMAP、DNS、Rlogin、MSN等进行内容恢复,能完全真实地记录通信的全部过程与内容,并将其进行回放。此功能对于了解攻击者的攻击过程、监控内部网络中的用户是否滥用网络资源、发现未知的攻击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恢复HTTP的通信内容时,可恢复出其中的文本与图形等信息;而应用内容的审计则可发现内部的攻击,了解哪些人员查看了不该查看的内容。
  
  此外,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并及时发现攻击行为,亦是IDS的一项基本特征。现在的IDS产品增加了对网络实时监控和诊断功能,尤其是增加了扫描器,能对全网络进行主动扫描,实时发现网络中的异常,并给出具体的检测报告。
  
  这种在审计和监控等多项功能上得到加强的IDS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IDS,是适用于用户需求、保护用户网络健康的新型IDS。
  
  IPS:御敌于网外
  
  入侵防护系统(IPS)的检测功能类似于IDS,但IPS检测到攻击后会采取行动阻止攻击。真正的入侵防护解决方案,可使企业不必进行分析即可采取措施保护系统。同时,它可防止攻击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造成损坏。一个理想的入侵防护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以下8大特点:
  
  1. 主动、实时预防攻击。IPS解决方案应该提供对攻击的实时预防和分析。它应该在任何未授权活动开始前找出攻击,并防止它进入重要的服务器资源。
  
  2. 补丁等待保护。补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补丁被开发和安装之间,黑客会对服务器和重要数据造成破坏,入侵防护解决方案需要为系统治理员提供补丁等待期内的保护和足够的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