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智能网业务发展综述

2019-11-04 20:19:59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李鹏宇 叶 华

    一、智能网的现状

    智能网体系从1992年ITU-T标准化至今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其基本思想是将网络的业务处理和呼叫控制相分离,它采用了集中的实时数据库、成熟的七号信令系统、标准的接口,能够做到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生成各种新业务。由于智能网的诸多优势,使得国内外运营商纷纷建设智能网,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和完善,智能网逐渐迈向了成熟期。由于技术、市场、国情等种种原因,国内外智能网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

    1.国外智能网的发展

    国外运营商在智能网建设初期阶段采用叠加(overlay)的组网方式,建设独立的SSP,通过接入码(DP3)完成业务触发,主要提供免费电话、电子投票等业务。随着智能网话务的增加,运营商又在汇接层面增加了SSP功能,以提供VPN等业务,有的运营商则继续将SSP下移到端局层面,并支持基于用户属性触发等更多的业务触发方式(DP2、DP12等),旨在提供更丰富、范围更广的业务,例如电话列表、彩铃等。国外智能网的特点是网络小,机型较为统一,并且倾向于向目标网过渡的方案,即端局SSP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目前一些国外运营商已经减少和停止在智能网上的投资,逐步转向面向分组网的增值业务、多媒体业务、捆绑业务的开发。

    2.国内智能网的发展

    我国国内的智能网从1995年建设至今,基本形成了3个层面:骨干智能网、省智能网和本地智能网,其根据不同的范围开展业务也有所不同,骨干智能网开展以卡类(300)、免费电话(800)为主的传统业务,省和本地智能网则根据本地的特点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业务,例如校园卡、预付费、ip电话等。国内智能网的SSP层面较高,大多处于长途层面,少量处于汇接层面,主要采用接入码(DP3)的触发方式。与国外智能网相比,由于国内智能网的特点是网络大,机型多,使得向目标网过渡较为困难,因此目前还是主要采用叠加网的结构,但各运营商也在逐步调整网络,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强业务提供的灵活性,以优化网络、丰富业务。

    二、智能网标准的发展

    智能网作为一个公共的业务平台还在不断的演进,ITU-T对于智能网逐步定义了四个能力集:CS-1、CS-2、CS-3、CS-4。

    CS-1主要局限于电话网中的业务,其定义了25种智能网业务和38种业务特征,主要业务包括记账卡业务(ACC)、被叫付费业务(FPH)、虚拟专用网(VPN)、电子投票(VOT)、大众呼叫(MAS)、广域CENTREX(WAC)、通用个人通信业务(UPT)等,目前现网上主要实现的能力集是CS-1。

    后续能力集的业务主要致力于移动性以及智能网与其他网络(如移动网、B-ISDN、Internet等)的互连,其中:

    1.CS-2增加了对个人移动和终端移动的移动通信的支持能力,为了满足网间通信的需要,还增加了网络互联能力,它主要提供3类业务:网间互联类业务、多方控制类业务和移动类业务;

    2.CS-3对CS-2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加强,而且还研究智能网与Internet的结合,以提供用于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的宽带业务;

    3.CS-4是CS-3能力的扩展,主要研究智能网与B-ISDN的综合、智能网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提供宽带视讯业务、宽带检索业务、宽带移动网上的UPT等业务。

    CS-1和CS-2是目前在传统电信网内构造智能网所用的最基本的技术,CS-3和CS-4虽然实现了IN与IP互通的方案,但是并没有解决跨网提供混合业务的能力问题,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引入,新一代的更灵活、更开放的业务平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三、智能网存在的问题

    智能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开放周期长、费用高,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触发方式不灵活

    目前,固定智能网仅支持接入码(DP3)的业务触发方式,而不支持基于用户属性(DP2和DP12)触发这种更加有效的方式,使得很多业务不能灵活开展,例如预付费、同振、彩铃等。

    2.SSP层面高

    目前,大多数SSP设置在长途层面,智能业务的提供不仅造成话路迂回,而且对长途话务也形成一定冲击,导致占用了大量网络资源却收效甚微。

    3.不支持CS-2能力集

    目前,网上的SSP大多只实现了CS-1能力集,而不支持CS-2,使得彩铃、同振等业务难以实现。

    4.SSP与SCP互通性差

    由于多厂家环境的SSP和SCP,导致不同厂家的SSP和SCP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智能网业务开展困难。

    四、对用户属性数据库引入的思考

    用户属性数据库是在移动网络成功经验的借鉴下,在固定网络中可引入与HLR类似的用户属性数据库,数据库中存储用户的签约业务属性,通过将属性转换为接入码的方式,使得网络能够具备基于用户属性触发业务的能力,从而用户既可以保持原有的使用习惯又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业务。


    智能网存在的这些问题是需要多种技术和方式协调来解决。目前业界对引入用户属性数据库的讨论比较多,希望利用它解决固定智能网的业务触发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家充分发挥智能网潜力的一种期盼。应该说用户属性数据库在解决业务触发、用户数据集中存贮和治理方面是一个较好解决办法之一,但它并不能解决智能网存在的所有问题,同时在标准、设备的稳定性、运维支撑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五、软交换的引入

    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丰富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软交换网络作为更先进、更开放、更灵活、更易于维护的网络将逐渐代替传统的PSTN成为下一代的主导网络。它基于业务与控制相分离、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思想,通过开放的接口和业务提供的灵活性带来网络结构更加清楚、业务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建设和维护更加有效等好处。

    作为业务驱动的网络,软交换网络提供了自身的业务平台,智能网与软交换业务平台作为两种不同的业务提供方式各有其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成熟度

    智能网较为成熟,具备成熟的协议,较为完备、较为规范的业务开发模式,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具有多种业务成功商用的实例;而软交换业务平台还处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阶段,业务开发模式还没有定型,各厂家实现的方式不尽相同,协议扩展也各不相同,兼容性很差。

    2.业务提供能力

    智能网平台侧重于话音业务,软交换平台则侧重于个性化、多媒体业务,同时也可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但其业务的提供能力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例如智能网中的CS-2能力集等。

    3.开放性

    软交换中ParlayAPI接口和SIP接口为第三方业务的引入提供了便利,智能网相对来说比较封闭。

    4.业务开发

    智能网的业务开发对技术人员电信网知识水平要求高,开发周期较长,软交换平台则为大量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发业务提供了可能性。

    5.未来演进

    未来的网络是基于IP承载的网络,软交换平台从协议到开放性等各方面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智能网在未来网络中将逐步成为辅助角色。

    虽然软交换业务平台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智能网和软交换将共存,智能网作为成熟的提供话音业务的平台还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软交换网利用原有的智能网提供传统的语音业务

    大量窄带用户的存在使得目前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仍然将以语音业务为主,由于智能网经过了多年的完善和标准化,很多话音业务已经开发成熟,没有必要通过ParlayAPI等方式重复开发,而且,运营商为了保护在智能网上已有的大量投资,也会尽量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延长其服务期,在这种情况下,软交换仍需要从智能网获取业务;

    (2)保证PSTN用户到软交换网的平滑迁移

    为了做到平滑迁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应确保PSTN用户迁移到软交换网后仍可使用原来所签约的智能网业务,而由于业务相关的数据(例如预付费业务中的账户余额)保留在原有的SCP中,假如将其转入软交换网的业务平台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不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式,基于这一点考虑,软交换网仍需要与原有SCP联系获取原有的业务。用户从PSTN到软交换网络的平滑迁移如图1所示。

智能网业务发展综述
图1 用户从PSTN到软交换网络的平滑迁移

    六、结束语

    未来的网络将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网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业务平台,在语音业务方面仍将是一个主要的业务提供方式,智能网应继续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软交换网络、3G网络提供服务。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