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

2019-11-04 01:15:45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顺应个人电脑商品化潮流本文改编自日经BP社技术在线【技术潮流剖析之硬盘篇】4篇连载硬盘于1956年首度亮相,这就是美国IBM生产的“IBM 305 RAMAC”。RAMAC是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Control(统计控制随机存取法)的缩写。该硬盘配备了50枚直径24英寸(约61cm)的大尺寸铝合金盘片。尽管如此,总记录容量也只有约4.4MB。 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一)1956年发布的“IBM 305 RAMAC”MR磁头和PRML技术使面记录密度取得飞跃性提高就是这么一个大块头的305 RAMAC在当时却是一件划时代的外部存储装置。因为它基本上消除了“磁鼓”访问速度慢的缺点。305 RAMAC的面记录密度约为2Kbit/平方英寸。此后,硬盘的面记录密度便开始以30%的年增长率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面记录密度开始迅猛提高。有两项技术在此起到了推动作用:1.MR(Magnetoresistive,磁阻)磁头;2.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 ,局部响应最大相似)技术。以此为契机,硬盘的面记录密度此后便开始以60%的年增长率迅速攀升。60%的年增长率也就意味着每5年就能提高至10倍。实际上,1991年仅为100Mbit/平方英寸的面记录密度,到了1996年就已增至1Gbit/平方英寸。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二)在MR磁头亮相之前,面记录密度的年增长率为30%读取元件变成了高灵敏度MR磁头硬盘的记录读取原理非常简单。将磁头靠近盘片表面的薄膜状磁体,然后只要给磁头通上电,盘片上离磁头较近的磁性薄膜就会发生磁化。通过改变这种面积不大的磁化部位的位置和长度,即可记录信息。读取时像刚才一样将磁头靠近盘片后,即可检测磁化方向的变化等情况。到1980年前后主流磁头一直都是MIG(Metal In Gap,金属夹层)磁头,后来逐渐演变成薄膜磁头,1991年MR磁头亮相。所谓MR磁头就是指由利用磁阻效应(电阻根据外界磁场的变化而变化)来检测磁信号的MR元件与用来记录信息的感应薄膜磁头组合而成的磁头。与过去那种记录和读取均使用薄膜磁头的老式磁头相比,其优点是能够得到强度数倍于老式磁头的读取输出信号。随着面记录密度的不断提高,每记录位的记录面积越来越小,所得到的信号强度也就越来越弱。于是就将读取元件变更成了高灵敏度的MR磁头。不过,即使使用MR磁头,读取磁信号时信噪比(S/N)的提高幅度仍有限。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课题: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能否充分降低位(bit)误码率?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就是信号处理技术PRML。PRML综合运用了部分响应(PR)方式(对于受到码间干扰的信号,兼顾记录介质的特性,还原出原始波形)和维特比译码方式(即使波形含有噪音也能读取可能是最为准确的数据串的最大相似性[Maximum Likelihood]还原法之一)。运用PRML技术与不使用此技术相比,面记录密度提高到了约1.4倍。同一时期急剧扩大的个人电脑市场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问世的个人电脑曾是价格非常昂贵的设备,也就只有在办公室里或许才会出现一台。当时个人电脑的供货量每年仅约60万台,数量极少。1985年个人电脑市场开始出现巨变。原因是企业开始引进个人电脑,作为利用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软件进行事务处理的设备。当时每年的供货量已经增至120万台。第二次变化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当时每年的出货量一举突破了200万台。企业开始给每人配备一台个人电脑,部分高级消费者也开始作为个人信息终端来使用个人电脑。企业和家庭2种用途推动了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硬盘开始成为个人电脑标准配置也恰逢此时。90年代以后,硬盘面记录密度的急剧提高和个人电脑市场的迅速扩大是同步进行的。可在电脑上使用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多,不仅是文本数据,还可在个人电脑中保存音乐文件,所处理的数据理也急剧增加。为了保存这些数据,硬盘容量始终处于“希望再高一些”的状态。MR磁头和PRML技术的导入不仅提高了面记录密度,同时还对降低硬盘成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推动了个人电脑后来的爆炸性普及。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微软1995年推出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 95。第二年,硬盘供货量就首次超过了1亿台。当时,硬盘供货量的90%全部供个人电脑使用。 GMR磁头与出乎意料的价格下跌随着MR(磁阻)磁头的亮相和个人电脑市场的急剧扩大,硬盘产品一举确立了作为记录介质的市场地位。但是,硬盘的发展却远未结束。第二次浪潮则源自GMR(Giant Magnetoresisive,巨磁阻)磁头。自该磁头于1998年亮相以后,硬盘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降价冲击。笔者此次就向大家分析一下硬盘价格为何会因GMR磁头的导入而急剧下跌,及至后来被应用于AV设备。
GMR给削减成本的手段带来了变化在个人电脑市场逐步扩大的同时,硬盘价格则一路走低。其中,1998年前后曾在业界引起轰动的、售价不足1000美元的低价电脑尤其对硬盘提出了进一步降价和增大容量的要求。恰逢此时亮相的GMR磁头作为可满足电脑厂商强烈降价要求的最佳技术,开始迅速普及。1998年美国IBM开始采用GMR磁头量产3.5英寸台式电脑硬盘,东芝也开始供给配备该磁头的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样品。当时的面记录密度约为3Gbit/平方英寸。GMR磁头的读取功率比当时主流的MR磁头高2~5倍。最初曾以为利用这种优势,能和过去一样使面记录密度的增长率维持在每年60%。然而,投入使用后才发现远非如此。年增长率岂止60%,而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00%。换句话说,100%的年增长率等于5年增长约100倍。考虑到60%的年增长率相当于5年增长10倍的速度,由此可知提高幅度异常显著。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三)GMR磁头和MR磁头的结构基本相同GMR磁头的工作原理与MR磁头基本相同。就是利用电阻随外部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磁阻效应”,检测磁信号。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GMR磁头使用了电阻变化效果数倍于MR膜的GMR膜(自旋膜)。也就是说,即使磁场变化不大,GMR膜的电阻也会产生较大变化,因此磁头的灵敏度得以提高。MR膜以单层结构利用具有磁阻效应的磁体进行成膜,而GMR膜则采用了综合采用多种材料的多层结构。GMR磁头尽管是新技术,但磁头价格与MR磁头相差并不大。原因是能够利用与MR磁头基本相同的工艺技术进行生产。至于二者制造工艺之间的区别,顶多也就是有人会说“在于膜的层数不同”。因此,就直接运用了MR磁头生产及在其使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比如,thermal asperity问题的解决方法。硬盘价格跌势不止正像刚才所提到的那样,GMR磁头的亮相,使面记录密度实现了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也就是说加快了硬盘降价的趋势。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四)硬盘OEM价格暴跌(1999年)以使用MR磁头、存储容量为4GB的3.5英寸硬盘(单碟、双磁头)为例,1998年业界普遍认为不可能实现低于100美元的产品。就算是到了1999春,仍然认为价格不可能低于80美元。但实际的降价势头却远远超乎预想。那么,为何能这么便宜呢?原因是硬盘厂商将面记录密度的提高借用到了增加硬盘容量以外的地方。假设面记录密度达到了2倍,业界往往就会通过将盘片和磁头数量减半来降低硬盘生产成本。比如面向台式电脑的普及型3.5英寸硬盘,使用GMR磁头的单碟单磁头硬盘已经陆续亮相。原因是“从OEM价格来说单磁头品种可比双磁头品种低10%左右”(某硬盘厂商)。出现这种趋势是有原因的。从个人电脑这种用途来说,当时业界认为硬盘的记录容量已经足够了。能够更快地以几乎与过去相同的成本进行生产的GMR磁头就在这种形势下亮相了。“记录容量一样也没关系,只是希望价格能再低一些”,听到电脑厂商的这种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要是继续容忍价格照这种趋势急剧下跌的话,就只能等着别人来压价了,而从业务上来说却会因此而失去盈利性”,在硬盘厂商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们便开始向机顶盒(STB)、硬盘内置型DVD录像机、带录像功能的个人电脑等AV设备领域寻求发展了。索尼与松下电器产业等设备厂商和硬盘厂商相继决定着手进行民用产品硬盘技术的联合开发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要想在保存电视节目的映像设备上配备硬盘,与过去的个人电脑相比就需要大幅提高记录容量。另外,与光盘等记录介质相比,硬盘还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和“随机访问性能高”等特点。假如能用于AV设备,就能从长时间记录的大量内容中快速检索出所需内容来使用。业界争论不休的水平记录方式极限问题随着GMR磁头的亮相,硬盘的面记录密度便开始以年增长100%的势头迅猛提高。硬盘业界尽管受到了降价的冲击,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新市场。到了2000年,一场争论开始给硬盘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就是所谓的“热搅动(Thermal agitation)”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指硬盘记录的数据受热后会消失。为提高面记录密度而缩小磁体结晶粒子的尺寸后,磁矫顽力就会减小。因此即使常温下的热能也有可能使之发生磁化反转。据称当面记录密度达到40Gbit/平方英寸或100Gbit/平方英寸时便会受到热搅动的影响。2000年投入量产的硬盘面记录密度已经超过15Gbit/平方英寸。由于面记录密度当时正以100%的年增长率不断提高,因此热搅动导致的记录极限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到了2000年~2001年前后,此前曾保持在100%的面记录密度年增长率却忽然降到了30%。仿佛是要对硬盘业界实施进一步打击似的,2002年6月,IBM决定从硬盘业务中撤出。此举给硬盘业界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为IBM过去曾开发出薄膜磁头、MR磁头和GMR磁头等推动硬盘发展的要害技术。也就是说,在面记录密度的提高本来即将面临停滞的情况下,忽然失去了促进技术开发的推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各硬盘厂商开始真正致力于垂直磁记录方式的实用化开发。作为垂直磁记录方式,虽说自1977年开发完成之时业界就曾认为“从技术上来讲要优于水平记录方式”,但由于必须对磁头、记录介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全面改进,因此始终没能达到实用水平。在水平记录方式逐渐接近极限的情况下,20多年前的技术终于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就在面记录密度无法像过去那样大幅提高的形势下,硬盘业界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这就是1.8英寸和1英寸等小型硬盘市场已经形成。
QQread.com 推出游戏功略 http://www.qqread.com/netgame/game/index.Html 魔兽世界 跑跑卡丁车 街头篮球 水浒Q传 龙与地下城OL 征服  轩辕剑5 FIFA07 热血江湖 大唐风云 梦幻西游 武林外传 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上大展身手在个人电脑厂商要求降价和GMR磁头问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90年代后期硬盘的价格快速下跌。硬盘磁头从薄膜磁头发展到MR磁头和GMR磁头,由此硬盘的面记录密度得以提高,但增长的势头却开始放慢。1998年后以年增长率100%的惊人速度快速提高的面记录密度,以2001年为分水岭年增长率降至30%左右。本页将向读者介绍一直向大容量迈进的硬盘通过发掘小型化的附加价值,开拓音乐播放器、摄像机等新市场的动向。同时来考察一下大约30年前诞生、被寄予厚望却始终未能达到实用水平的垂直磁记录方式,为什么现在会忽然开花结果。面记录密度的增长缓慢如前所述,凭借1998年问世的GMR磁头,硬盘面记录密度以年增长率100%的速度发展,但到了2001年前后,其发展前景开始风云突变。因为水平记录方式已经接近极限。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数次认为水平记录方式到达极限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阶段一个是90年代初期,也就是处于研究阶段的MR磁头时代的后期,还有一个是90年代即将结束的时期,当时硬盘面记录密度的提高开始陷入僵局。但当时通过更新磁头、或减少磁头在记录媒体上的浮动高度,使得在仍使用水平记录方式的情况下面记录密度得以提高。此外,通过采用在记录层下加入稳定层、虚拟增加磁粒子体积的新型记录媒体“AFC(Antiferromagnetically Coupled,反铁磁体耦合)”等,解决了热稳定性问题。然而,到了2002年前后,研究步入了真正的痛苦时期。当时的状况通过以下这些数字就能够看得出来:表明遇热后硬盘数据消失难易程度的热稳定性指标为“60”,在2002年8月举办的硬盘相关技术国际学会“TMRC(the magnetic recording coference,磁记录大会)2002”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面记录密度为130Gbit/(平方英寸)时,其硬盘热稳定性指标降到了64。而在此之前,无论技术人员怎么议论水平记录方式的极限问题,热稳定性指标也从未降到如此之低的程度。即使是在过去人们认为很难实现20Gbit/(平方英寸)的时期,也都保证了热稳定性指标在100以上。小型、节省空间成为附加价值硬盘的成长终于到头了?——就在硬盘行业笼罩着这种危机气氛时,一丝曙光显露出来。人们发现,除了提高记录容量外,还可以朝提高新的附加价值的方向努力。这丝曙光是2002年前后出现的。硬盘小型化设计浪潮开始涌动。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五)
硬盘数据容量的发展。纵轴为东芝、富士通、美国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美国希捷科技公司销售的硬盘数据容量。参照硬盘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英寸。不同的应用必需的数据容量各异。例如,要想用个人电脑录制电视节目,必须要有几百GB的硬盘。假如是普通办公室用途,几十GB就足够。另外,配备在音乐播放器等便携产品上的硬盘要求达到几GB的数据容量。此前通常使用3.5英寸硬盘的台式电脑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2.5英寸硬盘、而通常使用2.5英寸硬盘的笔记本电脑则开始改用1.8英寸硬盘。一般来说,办公用个人电脑的硬盘容量有几十GB就足够用了。2.5英寸硬盘刚好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这一容量。台式电脑的机箱逐渐变小、笔记本电脑开始在办公室唱主角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比起容量,个人电脑硬盘的小型、轻量、低耗电显得更为重要。“小型化能够带来附加值”——熟悉到这一点的硬盘厂商,争相涌入1.8英寸以下的小型硬盘市场。音乐播放器开始配备数GB的硬盘在大容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让人们看到小型化设计的附加价值的重要契机正是以美国苹果电脑“ipod”为代表的便携音乐播放器的迅速兴起。苹果电脑2001年10月向市场投放了iPod,配备1.8英寸5GB硬盘。而5GB意谓着可以保存1000个音乐文件!苹果电脑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必需的数据容量界定在5GB的意义重大。因为这让硬盘厂商了解到只要能满足这样的数据容量,就能够开拓小型硬盘的新市场。2002年之前,生产1英寸硬盘的厂商只有美国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GST公司)一家,到2003年增加了中国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GS Magic Inc.)和美国Cornice公司、2004年又新增了美国希捷科技公司和美国西部数据公司(Western Digital Corp.)。最近的几年里,始终处于这五家公司互相竞争的状态,这使得小型硬盘市场飞速成长起来。小型硬盘在苹果电脑推出iPod以前就有了。比如使用1英寸硬盘的美国IBM的“Microdrive”。于1999年问世的Microdrive一直没有普及开来。现在想想的话,1GB的数据容量与小型硬盘的应用并不相当,并且价格太高。“数量上不去价格就下不来”、“价格下不来数量就上不去”这样的鸡生蛋、蛋生鸡的争论持续不断。iPod的亮相打破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随后,苹果电脑于2004年开始销售配备1英寸硬盘的“iPod mini”,数据容量是4GB,仍与第一代iPod上市时基本相同。闪存追赶的足音清楚可闻设备向轻、薄、短小发展的结果,就是硬盘以小型为卖点一举开拓了市场。乍看之下显得一帆风顺的硬盘,其实地位也并不稳固。因为虽然当初硬盘的每bit单价比闪存等记录媒体便宜,但现在闪存却已经追赶了上来,在硬盘的背后,闪存追赶的足音清楚可闻。在2004年的一年里,存放数据用的闪存价格下降了1/3。已经达到不到500日元(约合人民币37元)就可以购买512MB产品的水平,估计到2005年底1MB的价格约为4.5日元,2006年底1MB将会降到约1.5日元以下。也就是说,到2006年结束时,4GB的闪存可以做到与1英寸硬盘同等价格,约为6000日元(不到人民币450元)。考虑到与小型硬盘相比,闪存要小得多、更省电,假如每比特单价相同的话,小型硬盘好不轻易开拓出来的新市场就不得不拱手相让给闪存。硬盘厂商当然也不甘心就这样束手就擒。小型硬盘还会向更大的容量发展。这便是垂直磁记录方式开始勃发出巨大生气。2004年12月,东芝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了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的1.8英寸硬盘,其面记录密度达到133Gbit/(平方英寸),当时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东芝在自己的便携音乐播放器“gigabeat F41”上配备了这款世界上率先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的硬盘,并于2005年6月开始销售。硬盘厂商不在3.5英寸硬盘上,而是在2.5英寸和1.8英寸硬盘上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自有其道理,原因就在于这两种尺寸的硬盘今后有发展前途。2.5英寸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1.8英寸可以用于音乐播放器。只要引进垂直磁记录方式这样的新技术,成本势必增加。因此,假如首先在有发展前途的硬盘上采用的话,便于更早地收回开发成本。有趣的是,一家公司公布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后,其他竞争公司也都一个接一个地决定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已决定过渡为垂直磁记录方式的硬盘厂商有HGST公司、美国希捷科技公司、富士通。HGST公司已经确认由此可将面记录密度提高到230Gbit/(平方英寸),目前人们认为硬盘的面记录密度能够确保以年增长率30%的速度增加。下一页,也是最后一页,将以处于研究阶段的小型硬盘的开发动向为基础,介绍小型硬盘与闪存之间的激烈竞争。 闪存与小型硬盘的较量,05年下半年始见分晓在此之前,硬盘一直都在朝大容量化方向发展。但通过小型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便携音乐播放机这一全新市场便被开拓出来。目前小型硬盘虽然已经成功打进便携终端产品市场,但其身后已然传来闪存紧追的脚步声。在本文最后一页中,笔者就小型硬盘和闪存之间的交锋以及今后的走势作一分析。2010年,硬盘与闪存并驾齐驱由于30年前诞生的垂直磁记录方式已经达到实用化水平,因此硬盘的面记录密度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能维持约30%的年增长率。2010年有望达到500Gbit/平方英寸。假如按照这个面记录密度计算的话,3.5英寸的单碟记录容量就是750GB,1英寸单碟的记录容量就是60GB。像商用电脑那样,数十GB记录容量就足够使用的领域,利用1英寸~1.8英寸硬盘就能应付了。不过,到了2010年以后,硬盘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作为主流记录媒体而配备电脑就不得而知了。原因是闪存产品不仅容量正在迅速提高,生产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业界曾猜测,2010年闪存单芯片的记录容量将达到64Gbit(8GB)。假如层叠8枚芯片,就是64GB。预计能够实现与届时1英寸硬盘单碟的容量。
不仅容量方面已经追赶上来,作为闪存来说,尺寸也小。比如,假如采用韩国三星电子开发的、在一个封装中集成8个芯片的MCP(multi-chip package,多芯片封装)技术,将能把封装高度控制到1.4mm。尽管1英寸硬盘的厚度到2010年有望达到3mm,但闪存仍只有它的一半。而且,闪存的每MB单价目前每年都在下降2/3。2005年底每MB的价格有可能降到约4.5日元。根据这种趋势推算的话,2010年每GB仅约30日元,也就是说只需约1800日元(以现在的汇率计算,不到人民币135元)即可买到60GB闪存产品。在小型化上追求附加值借助便携音乐播放机,硬盘实现了向小型化发展的战略转移。最近几年,从1.8英寸,到1英寸,再加0.85英寸,小型产品已经引起业界的关注。为此,硬盘厂商都在全力以赴,希望小型化能够为它们带来高附加值。然而,后来却慢慢地出现了颇有讽刺意味的结果:由于一味地追求硬盘的小型化,因此忽然发现已经进入了要靠记录容量与闪存竞争的领域。而在盘片直径减小以后,即使记录密度能多少提高一些,硬盘容量还是会显著减少。容量与尺寸的博弈——硬盘技术的变迁(图六)小型硬盘与NAND型闪存每MB的单价走势。根据《日经电子》过去的报道和《日经产业新闻》的调查整理而成。在此之前,硬盘一直都在朝大容量化方向发展。但通过小型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便携音乐播放机这一全新市场便被开拓出来通过对相同容量的小型硬盘与闪存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外形尺寸、耗电量、耐冲击性和工作温度范围等主要规格方面,闪存几乎全线胜出。而小型硬盘的优势则在于“位单价”和数据传输速度等方面。但是,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位单价被闪存赶上只是时间问题。至于数据传输速度,1.8英寸硬盘和闪存基本上已经处于同等水平。从这些情况来看,小型硬盘将来肯定会不断受到闪存的冲击。配备闪存的iPod mini可能在2005年底亮相其实,从事小型硬盘开发的硬盘厂商和焦虑也显而易见。这些厂商很清楚,在位单价被闪存赶上之前的最近几年,将是小型硬盘成败的要害。早的话,2005年底商战期间即可打响前哨战。比如,昭和电工最近已经开始量产供给0.85英寸硬盘所用的盘片。也就是说,硬盘厂商已经建立量产体制。业界普遍认为配备0.85英寸硬盘的产品在今年的年底商战中将会亮相。对于这场前哨战,作为另一方的闪存也毫不退让。据部分媒体报道,苹果电脑年底将推出采用闪存的“iPod mini”。该公司已经推出了采用闪存的音乐播放机“iPod Shuffle”。业界认为,既然是作为iPod mini而不是iPod Shuffle推出来,那么肯定会大幅提高记录容量。采用小型硬盘的首款iPod mini产品的数据容量为4GB。因此新的iPod mini可能会利用闪存实现与此相同的数据容量。围绕着音乐播放机市场,小型硬盘的份额将会逐步被闪存抢走。其他领域也传来了前哨战的战鼓。这就是闪存已经开始抢夺小型硬盘的市场。2005年8月26日发行的《日经产业新闻》报道,在开发硬盘用主轴马达的日本电产2005财年第1季度结算(2005年4~6月)中,1.8英寸以下的主轴马达出货量低于当初的猜测。日本电产提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闪存的竞争”。硬盘回归大容量原点小型硬盘被闪存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作为大容量化之后的又一个高附加值增长点,曾在小型化上找到了出路的硬盘,又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么下一步,将会向何处发展呢?笔者认为,或许只能重新回到当初曾在大容量化上寻找高附加值这个原点。也就是说,业界的焦点将再次集中到3.5英寸和2.5英寸的硬盘上。如今,网络的成本越来越便宜,所有物品都已开始联网。不仅是文本数据,声音和映像等所有数据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这种潮流绝不停止,而且还会加速发展。作为用来保存企业产生的大量数据的记录介质,硬盘将会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今后硬盘领域更加热闹至此,笔者介绍了硬盘技术的历史变迁。内容的主线就是面记录密度的提高。其实,还有耗电量、数据传输速度、写入速度、盘片转速等其他诸多特性。如今正值硬盘的应用领域开始不断扩大,因此其他特性今后很有可能受到业界的热切关注。 QQread.com 推出游戏功略 http://www.qqread.com/netgame/game/index.html 魔兽世界 跑跑卡丁车 街头篮球 水浒Q传 龙与地下城OL 征服  轩辕剑5 FIFA07 热血江湖 大唐风云 梦幻西游 武林外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