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

2019-11-04 01:15:09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外置 ≠ 移动计算机是谁发明的大家都知道,对相关的词汇多是“舶来语”自然早就习以为常。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根据某类事物的具体用途赋予它一个与其英文名称(的直译)不甚相符的称呼。就以那些各种外形规格的硬盘套上一个带有USB或IEEE 1394接口的外壳组成的东西来说吧,我们习惯称之为移动硬盘,但在英文中它所对应的名称却是External Hard Drive(外置硬盘驱动器),而非Mobile Hard Drive——后者专指用于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2.5英寸及以下规格的内置硬盘驱动器。“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一)迈拓OneToUCh外置硬盘或许正是先有了“内置”(Internal)才会产生“外置”的概念:我们常说的3.5英寸、2.5英寸、乃至1.8英寸硬盘,都是在台式PC、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中作为一个部件出现,而当它们套上带有USB或IEEE 1394(现在已新增了eSATA——外部SATA)接口的外壳之后就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外部设备,内置变外置的转换过程合情合理。“外置硬盘”的称呼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基于3.5英寸硬盘的产品与基于2.5英寸(及以下)硬盘的产品统一起来,因为前者不仅体积相对“巨大”,而且还必须使用外接电源和变压器,很不便于携带使用,只具备有限的移动能力(从一个房间拿到另一个房间),叫它“移动硬盘”颇有些牵强。“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二)WD Dual-option Combo外置硬盘兼具USB Hub功能,前面板有一个连接其他USB设备的A型端口内置硬盘的尺寸都是相对固定的,PATA(并行ATA,即俗称的IDE)到USB或IEEE 1394的桥接芯片也有专门的厂商供给,各种外置硬盘间的主要区别就在外面那个“壳”上,而在这个领域,(内置)硬盘制造商(或称“供给商”)并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内而优则外”的硬盘制造商们并不是外置硬盘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我们现在要用外置硬盘,品牌的有百事灵、爱国者等可供选择,喜欢DIY的也能通过分别购买外壳和(内置)硬盘的方式自己攒一个出来,希捷(Seagate)、迈拓(Maxtor)等品牌的外置硬盘漂亮归漂亮,但性价比似乎不是很高。然而,“性价比”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能简单地量化。对于2.5英寸(及1.8英寸)的外置硬盘来说,由于其内置的硬盘本身容量较小(现在市场主流还不超过100GB),性能也较差,比较适合暂时性的保存数据——主要是交换文件,另外勉为其难地充当个人备份工具,在软件功能上做文章的余地较小,充其量也就是加个密什么的,因此除非有像USB 2.0/IEEE 1394与USB 1.1这么大的差距,价格几乎是决定性因素,个人认为硬盘制造商不宜趟此浑水。在2.5英寸硬盘市场占有近50%份额的日立(Hitachi GST)就没有USB/IEEE 1394接口的外置硬盘(之前的IBM时代有过采用PCMCIA接口的Travelstar E系列,不可相提并论),但新入市的希捷和WD(西部数据)却都推出了2.5英寸的外置硬盘——这对扩展市场或许会有些帮助,可假如不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恐怕前景不妙。“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三)希捷外置硬盘3.5英寸外置硬盘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USB和IEEE 1394接口的普及阶段曾经火过一阵,后来随着2.5英寸外置硬盘的出现,其不便携带的缺点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品牌厂商也见风使舵,将重心转向后者。现在的3.5英寸外置硬盘,(至少在国内)品牌厂商主要卖的是加密,价格自然不会太便宜;普通用户买“壳”自行组装(DIY)的做法省则省矣,但不要指望能获得什么软件功能(盗版另当别论)。迈拓、希捷和WD都发现了这种结构性缺陷所蕴含着的市场机会,于是“名正言顺”地先后推出了各自的3.5英寸外置硬盘。 软硬结合,主攻SOHO备份希捷、WD和迈拓,3.5英寸硬盘市场上的前三名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外置硬盘产品。希捷外置硬盘(External Hard Drives)、WD Dual-option家族和迈拓OneTouch家族的外观虽然风格各异,却也都很漂亮且做工精细。不过,若是仅凭这一点就能卖出数倍于DIY方式的价格,怕是要消费者全变成“买椟还珠”之辈才行。三大厂商既然敢趟这滩“浑水”,自然是有备而来。跟卖“壳”的打价格战肯定毫无胜算,瞄准高端用户,在具有高附加值的软件上下功夫才是正道。希捷外置硬盘附带CMS PRoducts出品的BounceBack EXPress,迈拓OneTouch和WD Dual-option则捆绑EMC Dantz Retrospect Express,并且均采用了“一键备份”(One Button Backup或pushbutton backup)的设计,只要按下前面板上的按钮即可启动主机内安装好的软件,依据先前的设置进行备份,大打数据保护牌。上面所说的“高端用户”,主要是从存储的角度来说,而并非通常所指的拥有高速处理器和高档显卡的游戏发烧友。换句话说,就是有较大量相对要害的数据——从个人图片、视频到电子邮件、数据库——需要以复制或备份的方式保护的人群。通常,我们用“SOHO一族”的称呼就可以把其中的大多数包括进来。“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四)迈拓OneTouch Ⅱ外置硬盘
众所周知,SOHO即Small Office/Home Office(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简写。家庭办公室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只有一台PC机,主人可能是自由职业者——譬如设计师,图片、视频等文件应该是其比较要害的数据;下班后在家处理一部分工作的公司职员也不能忽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能把自己的WordPowerpointExcel文件和电子邮件通过远程连接备份到公司服务器上的人还不是很多。当然,这些情况都不是绝对的,自由职业者同样离不开电子邮件,公司职员也会有自己的数码照片或者个人视频。总之,PC机硬盘上需要保护的数据可以有很多。作为一种备份手段,磁带首先被排除——对个人用户来说,太贵且难于把握。光盘的易用性要好些,但更适合做归档,需要备份的文件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行的DVD+RW、DVD-RW和DVD-RAM,从容量、成本到性能都难以令人满足。于是,采用USB接口的外置硬盘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备份设备”,并且正如上一页所指出的,基本上都是2.5英寸外置硬盘。以2.5英寸外置硬盘的容量,备份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当然没问题,但面对台式PC的时候就要“择其重点”了,非凡是在图片和视频文件比较多的情况下,100GB以内的容量根本就不敷使用。就算是“自攒”一个较大容量的3.5英寸外置硬盘,还有备份自动化的问题等着你。真正的备份过程软件含量很高,而假如手头没有合适的备份软件,就只好由自己的眼睛、大脑和双手来处理了——找到需要备份的文件或文件夹并把它们拷贝到外置硬盘上。确切地说,这应该叫做“复制”而不是“备份”。人工复制的缺点在于需要太多的人工干预。以大部分用户使用的Windows为例:首先,即使已经是连续第N次执行同一个复制任务,要经历的步骤也并不比第一次有丝毫的减少;其次,Windows的拷贝操作太愚蠢,假如同时复制好几个目录,时间会比一次复制一个、依次完成要长许多;第三,已经很漫长的过程中还时不时会有各种对话框——譬如是否覆盖某个文件或目录——弹出来需要你做出响应(否则拷贝不会继续进行)。至于开始向外置硬盘拷贝几个或数十GB的文件后就离开(睡觉或外出),返回时发现因为过程中出错(如某个目录或文件名字超长)而已经自行停止的“惨剧”,相信感同身受的人也不在少数。“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五)
点击查看大图
Windows自带的备份工具(点击看大图)当然,上面这些手动操作带来的弊端是可以通过使用自动化的软件工具加以避免的。在不依靠外来软件的情况下,较为高级的用户仍然可以利用Windows自带的“备份工具”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过,由微软和VERITAS(现在已属于Symantec)联手开发的“Windows备份工具”虽然支持增量备份和计划作业,总的功能还是较为有限(否则就没人买Backup Exec了:P)——如不支持仅备份特定类型的文件等,操作的简易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综合考虑,对有较多数据需要保护的单机用户或拥有多台电脑的家庭(只要不是非凡BT)来说,附带数据备份软件的大容量外置硬盘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前提是价格不能太高,软件至少要明显优于Windows备份工具。 QQread.com 推出Windows2003教程 win2003安装介绍 win2003网络优化 win2003使用技巧 win2003系统故障 服务器配置 专家答疑 更多的请看:http://www.qqread.com/windows/2003/index.Html
利用磁带与NAS的“缺位”处于初创时期、业务还未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包括某些艺术工作室),往往只有一间办公室和几台或十几台PC(包括Mac),以及(通常不会超过3台)文件、邮件或数据库服务器,即所谓的“小型办公室”(相对独立,而不是大中型企业众多办公室里的一个)。对于服务器的备份,假如倒退回数年前,磁带机肯定是首选。不过,对于预算和人员极其有限的小型办公室来说,磁带机存在多个“硬伤”,不妨看看我们以目前是低端磁带市场的主力DAT 72为例的简单分析。“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六)几种典型DAT 72备份解决方案的价格对比(2005年11月初)
  • 驱动器价格过高:小型办公室多使用价格便宜的入门级服务器——譬如起价699美元的Dell PowerEdge SC430。可是,为其添加一台PowerVault 100T内置DAT 72驱动器就要花费759美元!即使为起价1019美元的PowerEdge 1800增加一台同样的驱动器,也要花费494美元(板载SCSI卡,否则569美元,价格比SC430要公道些)。假如从HP那里购买,价格会更高(DAT 72 USB内置都要749美元)。顺便说一句,外置驱动器虽然比较贵,但具有便于为几台服务器共用的优点。
  • 软件费用和人员技能:磁带机必须配合备份软件使用。Dell PowerEdge服务器为磁带备份预备的软件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最便宜的VERITAS Backup Exec Quickstart Edition Server Protection Suite也要37美元(同样的软件SC430标价49美元,最便宜的服务器要从选件上把钱赚回来)。HP的DAT 72驱动器则捆绑了单服务器版的Yosemite TapeWare XE,因此价格高也是有道理的。 此外,小型办公室通常不会有专门负责IT的职员,能否熟练操作个人用户很少接触的磁带机和备份软件也是一个问题。
  • 磁带介质更换麻烦:由于驱动器和介质(盒带)相分离,磁带技术在单位容量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非凡是随着盒带数量的增加,这种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过,小型办公室做备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数据丢失造成损失,备份内容不需要相对长期(如几个月)的保存——那有点接近归档的范畴了。换句话说,在一段时期内,小型办公室只需要几盘磁带循环使用就可以了。目前硬盘制造商的3.5英寸外置硬盘容量最小都有160GB,要达到同样的规模,DAT 72需要5盘盒带(本机容量36GB,我们不考虑压缩),这意味着必须定期更换磁带,无形中又降低了自动化程度。
  • 备份/恢复速度慢:作为一种低端磁带技术,DAT 72的本机传输速率只有3MB/s多一些,压缩之后也不过7MB/s(压缩率2∶1),备份和恢复的速度都比较慢。并且,随机访问是磁带技术的弱项,因此在恢复单个文件或从增量备份中恢复时,速度会格外的慢。
“正”门“外”道:硬盘厂商的外置之路(图七)迈拓提供的USB 2.0外置Travan 40磁带备份方案(10盘盒带本机容量200GB)参考价格,而300GB的OneTouch Ⅱ只卖$279.95(含备份软件)当然,上述缺点并非完全不能克服——就以磁带介质更换和备份/恢复速度慢来说,假如换用自动加载磁带机或大容量的LTO/SDLT驱动器,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但价格却至少要翻一倍,小型办公室更加难以承受。另一种方法是用NAS。使用磁盘的NAS不会碰到磁带特有的那些麻烦,假如使用千兆以太网(GbE)的话接口不是瓶颈,百兆也可以凑合着用。不过价格同样是NAS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最低端的NAS(单硬盘,无冗余设计)从价格到功能与使用网络接口的外置硬盘(如Maxtor Shared Storage和Maxtor Shared Storage Plus)并无明显区别,也很少捆绑备份软件;稍微像点样的NAS价格都在500美元以上,很多功能小型办公室用不到,单位容量成本更不如外置硬盘。位于网络上,从而便于共享是NAS的一大优势。不过,从备份的角度讲,3台以内的服务器,日常备份对共享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假如看重共享数据的能力,那么NAS要取代的是文件服务器,而不是外置硬盘。上面列举的磁带和NAS诸多不足之处,都是针对预算和人员紧张的小型办公室而言,在诸多限制之下,捆绑备份软件的大容量外置硬盘相对来说更适合这种“入门级”的备份工作,绝无把它们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之意。尽管如此,这些外置硬盘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提高之处,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系列外置硬盘横向评测文章中展开具体的剖析。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