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ITU在PON标准化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关于APON的ITU G.983系列标准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GPON的概念最早是由全业务接入网联盟(full service access network,FSAN)在2001年提出的,之后在不同组织和厂商的推动下,ITU于2003年1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GPON标准系列中的两个标准G.984.1和G.984.2。由于GPON标准是ITU在APON标准之后推出的,因此G.984标准系列不可避免地沿用了G.983标准的很多思路。
在1998年发布了吉比特以太网标准之后,从2000年开始,IEEE通过成立802.3ah即第一英里以太网(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EFM)工作组的方式开始了EPON的标准化工作。EFM指出了以Ethernet技术为核心的EPON的许多优点,包括协议成熟,技术简单,易于扩展,面向用户等,并坚信Ethernet PON可以消除WAN/LAN连接中ATM和IP之间的协议转换。为了加速EPON的标准化工作,EFM计划将其工作重点放在EPON的MAC协议上,其余将主要参照ITU-T G.983建议,因为G.983并不排除非ATM协议,并留有较大余地,因此G.983的大部分现有内容都可以被有效引用,从而能以最快速度完成有关EPON的标准并投入商用。
EFM制定EPON标准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在802.3体系结构内进行EPON的标准化工作,最小程度地扩充以太网MAC协议。为了支持PON这一新应用和新介质,EFM在研究点到点(point to point,P2P)光纤以太网,速率最低1 000Mbit/s,距离至少10 km的基础上,定义了新的网络拓扑和相应的物理层:点到多点(point to multi point,P2MP)光纤以太网,速率最低1 000 Mbit/s,距离至少10 km。
在EFM制定的EPON标准中,EPON以MAC控制子层的MPCP(multi point control PRotocol)机制为基础,MPCP通过消息、状态机和定时器来控制访问P2MP的拓扑结构。MPCP涉及的内容包括ONU发送时隙的分配、ONU的自动发现和加入、向高层报告拥塞情况以便动态分配带宽。P2MP拓扑中的每个ONU都包含一个MPCP实体,它可以和OLT中的MPCP实体进行消息交互。MPCP在OLT和ONU之间规定了一种控制机制来协调数据的有效发送和接收:系统运行过程中上行方向在一个时刻只允许一个ONU发送,位于OLT的高层负责处理发送的定时、不同ONU的拥塞报告从而优化PON系统内部的带宽分配。P2P仿真子层是EPON/MPCP协议中的关键组件,通过给每个分组包增加LLID(logical link identification)从而替代2字节的前缀,它可使P2MP网络拓扑对于高层来说表现为多个点对点链路的集合。另外,EP0N通过在MAC层中实现802.1p来提供与APON类似的QoS。EFM还规定了系统同步方式、ONU的自动识别方式、以太网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等功能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