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内容的产生也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的阶段。在web1.0时代,各大互联网公司是内容的生产者,它们将知识搬到门户网站上,用户想要获取知识或最新资讯,通常需要采取浏览门户网站或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Web1.0时代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时代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将知识从纸质媒体搬到了网上,知识的流动是仍然单向的,普通用户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web2.0是对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互联网进入自媒体时代,普通用户不仅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知识的生产者。
博客是最早的自媒体应用,用户利用博客就能在互联网生产和分享自己的知识,这种全新的网络体验吸引了大批的用户注册账号并开设自己的博客,在2008年博客用户量一度高达1亿。在这个阶段用户生产的知识只能在博客里被动地等待用户访问,知识分享手段单一,传播效率也不高。
2009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3G技术的成熟,微博逐渐兴起,逐渐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平台,普通用户、明星、传统和新兴媒体都把微博作为信息分享的主要平台。但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微博在知识分享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作为入口将用户引向博客。
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创新了熟人社交的新模式,朋友圈逐渐成为人们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在知识分享方面存在与微博一样的困扰。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号,吸引了大批机构和个人的入驻,传统的博客作者一拥而入,从此开启了自媒体的新时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微信朋友圈天然的圈子属性,朋友圈好友对内容的需求有着高度的一致,用户在朋友圈中转发的公众号文章得到广泛的传播,形成了裂变效应。
2015年开始网络自媒体市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平台在自媒体领域开始发力,投入巨额资金补贴头条作者,吸引了大量用户涌入。借助平台的推送,普通用户不需要做任何推广就能将知识变现;平台用广告收益鼓励用户创作,然后将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汇集,通过平台推送给更多的用户;平台不需要为内容的质量担心,用户会用脚投票,优质的内容会获得更多的点击,也会得到平台更多的推送,内容和作者都在平台内部优势劣汰,网络自媒体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网络自媒体的红利期已经结束
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的头条号是这股自媒体风潮的引领者,迅速确立了市场优势,后来大大小小的平台蜂拥而至,国内网络自媒体市场一度兵荒马乱,BAT大军的最终介入宣告网络自媒体市场的蛋糕已经被瓜分完毕,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反复洗牌,马太效应开始逐渐显现,各平台的市场份额逐渐稳固,后来者已不具备搅局的时机和实力。市场份额的最终确定也标志着这自媒体红利期的彻底结束,平台作者的收益大幅降低。
网络自媒体乱象丛生
在自媒体跑马圈地的阶段,各平台为了迅速抢占自媒体市场,不惜以高额收益招揽用户、鼓励用户创作,部分作者为了挣快钱采取“捞偏门”的方式:文章内容东拼西凑,甚至直接原封不动地搬运,靠惊悚的标题博眼球,打色情的擦边球等等,一时间网络自媒体的内容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低质低俗内容大行其道。平台对低质内容的大量的推送大大降低了用户上网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上网体验。为了满足用户纯粹的获取知识的上网需求,各浏览器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极简浏览器以挽留用户,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加大对平台内容的审查力度,用高质量内容增加用户的黏性。“剑网2018”开始以来,各平台纷纷加大了对抄袭、低质内容的打击力度,这种平台的自我净化不会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是自媒体平台的自我救赎。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前景
Web2.0互联网知识迎来新一轮的大爆炸,虽然用户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但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降低。在平台自我净化的同时,作者也要努力提高内容质量,因为只要高质量才能在平台中继续生存,才能吸引用户。网络自媒体红利期结束后,广告收益、平台补贴直线下降,很多作者陷入困境。没有可观的收益,作者就会缺少创作优质内容的动力,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撑,平台流量和广告收入得不到保证,平台营收降低必将导致继续削减作者的收益。在这个貌似无解的恶性循环之下,知识付费是唯一解决办法。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必须将理念从信息流转变到知识源上来,用付费收益激励作者创作优质内容,用优质内容吸引用户付费。
赶上网络自媒体红利期的用户,很多走上了团队创作之路,素材搜集、内容创作、后期加工等环节由多人分工协作完成,既保证了内容质量,也能确保持续输出,这种团队创作的方式被成为新媒体。新媒体凭借内容创作上的优势和平台的重点扶持,逐渐蚕食着个人自媒体的生存空间,个人自媒体获得的流量越来越少,广告收益也越来越低,生存将愈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