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第一批不想卷好评的商家出现了:我不卷了

2025-02-19 18:54:53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真实评价”的审核标准有了,违规行为的惩罚举措及数据也变得细致分明,倒逼违规商家提高商品和服务品质,并对照经营现状,修正违规促评的行为。

严密审核、处罚打击是遏制无序内卷的第一步。披露这些数据,既是为了让用户放心,也希望商家能在一个更透明的环境中经营。接着是一个更迫切的问题,如何帮助商家积累起合规、健康且有效的评价反馈?

毕竟,商家为了做好生意,把线上口碑当作流量来源,因此被“评价焦虑”“流量焦虑”裹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此大众点评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与商家共创一个正向的评价生态。

过去一年间,点评的公信力团队通过商户恳谈会、合规促评共建等方式,在不同场合反复告诉商家,平台其实并不鼓励过度追求评价数量,而是希望大家更关注评价内容,基于真实反馈,提升门店各方面经营,形成正向循环。这对这批想回归品质经营的商家,是一剂强心针。

与此同时,大众点评的公信力团队也走出办公室,走进商家日常经营场景,与商户一同修正那些不合理的促评指标。以某知名烧烤品牌为例,品牌参与大众点评“商家共建”后,用户对于“诱导好评”的负反馈降幅达50%。还有不少品牌调整评价指标,线上流量并未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针对商家们的流量焦虑,平台提供了诸多合规提升热度的工具。在打卡有礼体验、免费试、优惠团购等常规官方工具基础上,正在推进“评友神券”等多样的运营活动;此外,大众点评则推出了更多的选店维度,缓解商家的“评价焦虑”。

在一个健康的点评生态中,“好评”不应该通货膨胀,“差评”也不应该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只有当平台、商家与用户共同合作,让“五星好评”不再贬值,每个评价不再模板化,点评才能回归它本身的意义——为其他人提供可参考的真实经验。

做好眼前这餐饭

面对好评内卷,用某精致餐饮主理人的感悟来总结非常恰当:餐饮老板需要控制自己的预期,你不可能开一家永远没有差评的餐厅。

这也是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所想努力倡导的,“多关注真实的评价内容,而不是评价量、好评率”。

毕竟体验的主观感受是多样的。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的存在初衷,就是尽可能多元地呈现这些不同的体验反馈,为用户们提供一种可靠的参照,缩短决策时间,减少试错成本。

如果没有点评平台,旅客们将很难在陌生城市中准确找到地道美食,本地人也很难发掘别开生面的新餐厅;“宝藏小店”永远不会迎来新食客,“踩雷新品”永远有下一个受害者。

线下生活的内核始终是个性化的体验,同样一顿饭,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吃,得到的反馈都会不一样。更不提不同餐厅客群的消费频次、消费习惯,很难用同一基准衡量。

线下消费的魅力,也恰恰源自这份感受的多样性。如果一个店铺只有千篇一律的好评模板,某种程度上它很难有独特吸引力,好评也就失去了价值。

平台能做的,就是提供给消费者自由写评的空间,以及保护评价真实性,还原这份感受的真实多样性。大众点评这次发布《评价透明度报告》,向公众展示打击违规好评的治理行动,与商户一同反好评内卷,就是一次让评价回归初衷,引导餐饮行业走向良性竞争的尝试。

当然,“好评变味”的现状不是靠平台一己之力能改变的,它需要多方参与者共同努力。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商家也需要正确对待消费者的诉求与反馈,放弃对“5星满分”的执着,回归餐饮经营本身。

泉州某餐厅老板认为,客人是聪明的,如果这个好评是强要来的,他们之后不会再回头消费。只有回归与客人相处的本身,换位思考才能获得自然的喜爱。

针对一些真实的差评,也要理性看待。有餐厅老板提到,之前有客人只给了三星,他们会回头反思自己哪里没做好,按照客人的建议去改进,甚至会编辑答案回复给他,而不是“差评勒索”。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消费者自有判断力。

苦于常年被各路导演与影视公司隔空喊话,豆瓣创始人阿北曾经发长文,详细解释豆瓣影视的评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并提到这个机制很难再有修改:“所以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与之类似,为了用户体验,大众点评为代表的点评类内容平台也越来越重视真实评价体验。当平台与商家共同打响反好评内卷的第一枪,留给行业的课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做好眼前这顿饭,用服务和口味的硬实力,长长久久走下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