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树莓派学习笔记之UDP传输视频帧操作。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因为我在自己笔记本电脑上没能成功安装OpenCV-Contrib模块,因此不能使用人脸识别等高级功能,不过已经在树莓派上安装成功了,所以我想实现把树莓派上采集的视频帧传输到PC的功能,这样可以省去给树莓派配显示屏的麻烦,而且以后可能可以用在远程监控上。
1 UDP还是TCP
首先考虑用哪种传输方式,平常TCP用的非常多,但是像视频帧这种数据用TCP不是太合适,因为视频数据的传输最先要考虑的是速度而不是准确性,视频帧的数据量很大,帧间隔也非常短,需要尽量保证传输速度,同时丢失一些数据是无所谓的。TCP需要维护连接、保证数据包正确,会耗费一些时间,因此应该使用UDP,就像所有参考书上说的,UDP不在乎是否建立连接,也不管数据是否能被准确接收,只关心能否把数据发送出去而已。
在Python的socket代码中也可直观地看到UDP的特点,对于发送方,我们通过server=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DGRAM)
创建UDP套接字对象,然后执行server.connect((HOST,PORT))
指定发送方地址,但其实connect函数直接就返回了,不像TCP中的客户端会等待连接成功,接着就可直接在套接字对象上调用send函数发送数据了,这个过程根本没确立连接。
2 图像传输中的编解码
但是用UDP传输图像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图像的大小。根据UDP协议,单个包的数据大小最大只能65507个字节(去掉包头),而一般直接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帧的大小比这个数要大得多,以我的逻辑C270为例,单幅图像的大小为480X640X3个字节,远大于65507,因此一个包是没法发送完的。解决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图像拆成几次进行发送,相应的接收端用个循环多次接收,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地接收数据,但是速度肯定受到影响,而且可能要添加一些自定义规则,徒增麻烦;另一种方法就是发送前先对图像进行编码压缩,接收后再解码,清晰度会有所下降,但是可以保持速度上的优势,这种方式比较合适。
OpenCV中的imencode和imdecode方法可分别用于图像的编码和解码。imencode根据指定的标识将图像数据编码并存入缓存区,函数原型为cv2.imencode(ext, img[, params]) → retval, buf
,ext为文件扩展名,指定了存储格式,如'.jpg';img为需要编码的图像数据; params为指定的编码标识,其形式为paramId_1, paramValue_1, paramId_2, paramValue_2, ... ,
对于jpg格式,可以指定标识为CV_IMWRITE_JPEG_QUALITY ,其对应的值在0到100之间,表示了压缩质量,值越大压缩率越大,编码后的数据量越小,但解码后的图像质量也越差。
imdecode从缓存区读取图像数据,通过指定标识,可以实现指定的解码格式。imdecode的函数原型为cv2.imdecode(buf, flags) → retval
,其中flags指定图像的读取类型,实际上就是指定了以多少深度多少通道读取图像,比如CV_LOAD_IMAGE_ANYDEPTH(即整数2)表示单个通道,深度不变的灰度图;CV_LOAD_IMAGE_COLOR(即整数1)表示3通道、8位深度的彩色图。
3 树莓派程序
结合套接字对象和编解码函数,就可以编写发送端的代码了,不过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格式问题,套接字的发送和接收都是字节流,或者说是byte数组,发送数据时需要以字节流格式发送,接收数据后需要把字节流类型转换成合适的数据类型。
从摄像头获取的图像是480X640X3的numpy.ndarray类型,通过imencode编码,得到?X1的numpy.ndarray对象,经测试,这个对象可以直接发送出去;在接收端,获得的是byte数组,这个数组直接做imdecode的参数会报错,经调试,发现还需要把数组转换成numpy.ndarray类型。树莓派作为发送端,其Python代码如下: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