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消息总是由某些人、某些媒体发布?为什么他/她总是挖出独家的好消息?一天部门开会,我们讨论了这样几个类似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好在大家都在行业多年,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网络编辑经验。做媒体,逃不脱3个层次。
一是资源。资源很简单。新人进来,或进入新的领域,第一要务就是收集相关人、相关企业、相关专家的联系方式。老编辑老记者们,一打出电话就可以拿到消息,就是拜资源丰厚之赐。
一是信任。同一个消息,为什么对方愿意和某人、某媒体聊,而不是你?资源易找,信任难求。只有和对方建立起这层信任关系,他知道你不会乱写,不会曲解,不会故意设套去害他。冒着危险给你独家信息,知道你不会卖他让他陷入尴尬。认真,敬业。对方才会愿意和你敞开心扉来沟通。
一是理解。如何让独家消息、好的消息源源不断汇聚到自己这来?信任到位了,只代表我找到对方,对方愿意告诉我。却并不代表消息和新闻人物会来主动找自己。因此,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靠自己对行业、对产业、对企业、对人物的理解。来句大白话:当你是最棒的那位,他不找你还能找谁?
理解之难,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深入。今天,我们大部分行走在资源与信任这两个阶段上。日常的一些小事件,却可以帮助我们尽快达到“理解”这个层次。就以跑会为例来聊聊吧:
哪个编辑不跑会?如果细心观察,好编辑与记者跑会,一般都有几大程序可言。拆解可见如下:
一是摸底。
接到会议邀请函后,去电(一般公关也会来电确认),这时就可以询问会议要点、嘉宾名单、事件背景等要素。这些要素一般没有什么起眼的地方,但一碰到大事件,这些往往可以勾勒出采访重点。做好提前规划和准备。甚至,发出一个小新闻也未尝不可。
二是签到。
签到也是闲聊的好时机。一般这时我习惯和对方的公关人员、市场总监、副总等人员一一闲聊过去,他们能提供会议以外的许多背景和线索,从中挖出大新闻的几率非常高。有时,我也会提前钻进VIP室去,先和对方老总、嘉宾一通闲聊。到这时,所掌握的信息其实已经比其他媒体多了很多。
三是开会。
一般的会议其实有些冗长沉闷,开会的时候很多嘉宾坐在下面很无聊,如果我们悄悄靠上去,小声和他们聊聊,会有很多不错的收获。不过,即使被拒,约他们接下来的采访时间,或者要手机号等过程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嘉宾一般会很配合。
四是提问。
毫不犹豫,第一提问。多多提问。由于前面三个步骤,你已经掌握了很多独家的、深入的信息,这时再问出凶猛的专业的,或深入的问题,台上的高层会很吃惊,他会记住你。
有时有些公关人员会希望你帮忙提问一个问题,没关系,爽快答应。因为这意味着,你铁定有个提问的机会了。这时就重新看问题,将他深入转化,加上自己的种种疑问,再问出。
五是专访。
一般发布会,其实都有安排专访。第一个流程摸底中你就应该问出了这个消息,并提出要求,自己也希望能够加入专访。对方或会答应,或不答应。面对不答应的时候,我就提出只听不问,争取进入的机会。在现场的感觉很棒,不是吗?还有一个环节则是到发布会结束的时候,这时还有机会能加入到专访中去。那就是直接跟着进去。这时对方其实不大好意思拦你了。绝对的经验之谈。
六是比稿。
写完稿件,其他媒体也都发布了,那么让我们都找出来,一起对一下吧。为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能写的这么凶猛?为什么《财经》的信息源能这么丰富?为什么《北京晨报》的角度这么好?对比一下,其实很多问题已经不言自明。这是补充短板,学习同行的好机会。同时,也能发现诸多新的线索。
七是跟进。
大凡一个行业与领域,事情都是纵横往来,左右缠绕。所有事件其实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在第六个步骤中看到的新线索,就可以继续跟进。还记得开会环节中留下的专家/嘉宾的联系方式?或者其他积累的专家、企业家、业内人士的联系方式就派上了用场,电话他们求解新的问题。他们会很乐意告诉的。多半都是这样。
因此,一个小小的跑会,就让我们能从“拿到更多资源”,与嘉宾/专家、企业、企业高管建立更多互动机会,从而“获得信任”的机会,到透过他们反复在不同场合、环节中告诉我们信息与缘由,“建立对事件、行业新的深入的理解”,这一个环节。
跑会是其中方式之一,拿出来展开说,且当入门交流。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下次有机会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这点。都是经验之谈,不见得对,也希望大家都一起来交流。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