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字体排版总能为网站设计加分不少。别具一格的设计虽然精彩,但是更多的时候,沿着前人探索出来的设计规则来设计,会更加得心应手。
怎样利用成熟的规则来创造令人惊艳的网页呢?今天的文章就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探索网页设计的可能性。
尺寸和层次
大小尺寸可能是排版设计的时候,调整得最多的因素。大而不当的字体设计不可取,小而难读的尺寸同样违反了可用性的基本需求。尺寸控制的终极目标,大概是增一分过大,减一寸太小的境界吧?
而层次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高可读性的排版通常是具备有层次感的,而正是层次感引导用户,先看标题,再看副标题,之后看正文。当你明白内容的轻重缓急,字体和排版层次就自然而然的有了。
字间距和字偶距
在中文和英文排印当中,字间距的概念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这是在一段或一句文字中,每个文字的固定间距,但是在英文字体排印当中,还存在一个概念,就是字偶距(Kerning),这个概念在中文中几乎用不到:字偶距值得是特定字母组合之间的距离,比如A和V这样的字母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不调整两者之间的字偶距,就会看起来隔得很远,视觉上会让人觉得不太正常。
控制整体文本的字间距,能够让内容的可读性、文本段落的松紧显得更加合理。而字偶距在标题、展示性字体设计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会影响整体的风格。
控制字体数量
这绝对是老生常谈。当你的网页中使用过多的字体的时候会成为视觉噪音。绝大多数的项目会将字体数量控制到2到3种。
字体选择的关键在于挑选拥有可变风格的字体族。绝大多数的字体都拥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包括常规、粗体、斜体等。通过选择有多种可变样式的字体,让你的设计项目确保多变的同时,还拥有内核和精神上的一致性。如果你的需求比较多样的话,甚至有些字体族中混合了衬线体和非衬线体,绝对够你使用了。
不过,在中文字体的问题上,目前还没有足够优秀的在线字体的解决方案,有也不够成熟。不过你可以在英文字体的搭配上多花点心思。
样式的混合与搭配
诚然,字体的选择很棘手,甚至可能是整个设计方案中最令人头大的部分,但是有时候,选择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字体,也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进行不同样式字体搭配的时候,关键技巧在于选择x高度相同的字体(字体中x、o这些小写字体的高度),同时还要注意o这样的小写字体的内空大小要相近,这样能保证字体的整体体验是一致的。
这样的细节确保了一件事情:即使两种字体分别为衬线体和非衬线体,拥有足以匹配的视觉体验,能够混在一起阅读。
忘记连字符和对齐吧
在传统的排版印刷当中,为了确保阅读体验和排版的整体美感,当单词出现到一行的边缘无法完全显示的时候,会通过连字符跳转到下一行。同时,为了让没一行两头都完美地对齐,会使用Justification(对齐)这一技术。
但是,在网页设计中,截然不同的需求让这两种排印技术显得并不那么有用。连字符会打破用户原有的阅读节奏,所以连字符的意义并不大。而使用两头对齐的技术,会让许多段落内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变得非常奇怪。所以,忘记这两个东西吧。
不要强行改变字体
从技术上来说,你可以让一个胖一点瘦一点,高一点或者矮一点,甚至在高一点的同时还加粗等等等等。这在网页中运用并不可取,因为字体设计师原本已经在力图让一款字体看起来足够一致也足够漂亮,强行改变通常只能让整字体劣化,在页面中显示也往往无法确保好看。
如果你发觉某款字体不适合你的设计,最好是搜索另外的字体。你可以使用 Identifont 这样的服务来寻找类似的字体。
对比
对比度是字体排版设计的时候,最值得注意的几个因素之一。就像你需要使用不同的尺寸的字体对比来营造层次感一样,不同的字体重量是对比,色彩能构成对比,样式不同也一样是对比。
高效的对比手法有不少,但是色彩是来的最高效的。最理想的方案,是浅色的背景上使用深色的文本字体(或者相反)。有无数的配色方案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对比色过于晃眼,比如蓝色+亮红色,就让人很难受。所以,除了足够的对比,还要在明暗和饱和度上调整,才能带来好体验。
度量也很重要
网页中文本的载体和度量也很重要,一行有多少字母,一段有多少文字,这些都影响着整个阅读体验。用户始终是需要从左到右阅读文本,并且循环往复扫视来获取信息的,太短了用户需要频繁扫视,太长了会使得扫视范围过广,也容易让人分心。
如果你想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每行文字控制在大概60个字符左右,这个字符数量能够让你的内容拥有恰到好处的可读性。
在移动端上,每行文字应该控制在30~40个字符之间,这也符合目前的用户使用习惯和阅读体验。参考下面的对比图,可以看出,40~60个字符数通常能够取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在网页设计中,通常使用 em 和 px 来控制文本块的宽度,借此来控制每行的字符数量。
来源:uisdc
原文:designshack
相关阅读:
教你如何用coreldraw对字体进行排版
indesign中英文字体混合排版介绍
日常使用的文案字体排版指南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